溥杰
溥仪逊位后,根据民国政府和清室签订的“优待条件”,他在紫禁城内依旧保有皇帝尊号,这个“小朝廷”的一切典章制度、生活方式,毫无变化。我虽是溥仪的亲弟弟,但囿于宫禁森严和祖宗家法,是不能轻易见面的。
1916年春,我10岁,忽然听说太极殿敬懿皇贵妃派人来传我们进宫会亲,我祖母刘佳氏对我母亲瓜尔佳氏说:“这回可真见着(指溥仪)了。”清代皇宫中的“会亲”原是指皇后以下宫眷的亲属被召入宫中相见而言,皇帝原无所谓“会亲”。到同治的堂弟载湉由醇王府入宫当上光绪皇帝,慈安、慈禧两太后便成了他的正式母亲;光绪生母叶赫那拉氏却连与儿子相见一面都难得到允许,故载湉一入宫门,便等于是母子俩的生离死别。这次我跟祖母、母亲能够去“会亲”,的确是破了清朝二百多年延续不变的宫廷制度,平时我在家里总称溥仪为“皇上哥哥”,可一见面就得在砖地上向他请安,其余时间只能是规规矩矩地束手侍立,不一会儿便分手了。岂料,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居然进宫陪伴了溥仪好几年。
选上伴读
1919年春,宫内在近支王公子辈中为溥仪挑选伴读,决定让我和毓崇(我侄子毓崇,是从溥仪开始读书时,就成为伴读的)伴读汉文,溥佳伴读英文。溥仪还专门发了一道上谕,给我们以“内廷行走,赏紫禁城骑马”的待遇。自此,除夏历逢二放假外,我天天都能见到溥仪,直1924年他被驱逐出宫,才告结束。
伴读的书房是在毓庆宫。过去,光绪小时曾在这里念过书,再早则是嘉庆皇帝的寝宫。由于溥仪的老师陆润庠、徐坊、梁鼎芬均已去世,当时只剩下陈宝琛和朱益藩来教汉文,时间定在每天上午。下午的英文课由溥佳伴读,老师是英国人庄士敦。
去伴读时,我都是乘马车到紫禁城北入神武门,改骑马到乾清宫的东门外,然后步行到毓庆宫西厢房等候;老师一进来,我和毓崇便走下台阶作揖迎入房中;等溥仪到了毓庆宫,太监喊了一声“叫”,老师才领着我们一并进去;入门后,老师向溥仪直立致意,我与毓崇则跪下来请安,由太监接过帽子放在帽筒上,便分别入座。记得屋内共有3张八仙桌,溥仪和老师一张,我和毓崇各一张。贴着东墙有一幅我祖父写的劝勉光绪读书的横幅。大约是8点到11点上课,中间休息半小时。前半段由陈宝琛讲四书五经等,后半段由朱益藩教写字、作诗文和讲讲“周礼”之类。
共读趣闻
记得我参加伴读上的第一堂课,是陈宝琛领读《尔雅》,他讲解了一阵以后,便让毓崇带着我们一块念。由于师生关系特殊,老师从未叫单个学生起来背书,或者回答问题,最多只能是在“群鸦噪晚风”式的朗读之后便算完事。总之,实际上是能记多少算多少。在溥仪下课回养心殿之后,经常是太监张谦和大声朗读,让溥仪听一听就算是温功课了。
溥仪生性好动,学习不甚专心。一次因为他嘻嘻哈哈,陈宝琛便正颜厉色地加以规劝,随口念了《论语》中的一句话:“君子不重则不威……”,溥仪则顽皮地接声念出:“学则不固主忠信”的下句来,弄得陈宝琛啼笑皆非。又一次,溥仪对我们做怪脸,朱益藩实在看不下去了,便拿一本书竖在我们之间,说:“立个屏风吧。”溥仪唰地一下满脸通红。我们也面面相觑起来。有时溥仪因为贪玩,便干脆派太监来宣布:“今天放假”,我们也就只好各自回家。溥仪喜欢打球、骑车。收藏珍宝最多的建福宫失火后,他下令在废墟上开辟个运动场,天天打网球,练自行车。甚至还以每月100元的报酬,专门聘请飞车小李三教他骑车玩。有时兴之所至,他还穿起民国的军官大礼服或乾隆皇帝的甲胄,随意摆弄,照相取乐。
不过,溥仪当时因为年龄尚小,性情还不至于那么专横暴戾。伴读以后,我们又曾多次蒙恩“会亲”,我和我的祖母、母亲、大妹妹有时被留居宫中达一个多星期,我们小孩子便天天和溥仪戏耍嬉闹,什么捉迷藏、做游戏、聊大天等等。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提到,在玩捉迷藏时他发现我袖子的衣里是明黄色而大加指责,摆起皇帝架子,其实这是他记错了。因为在当时还未失去小孩子的天性,没有那么多计较。最近拍的电影“末代皇帝”,仍旧这样地描写,我也只好听之任之。实际上这事发生在伪满时的长春,溥仪因诸事不顺,脾气暴躁,一次见我系着黄色的领带,便大加斥责,令我解下。这和少年时代的花絮无涉。
偷看密诏
在伴读完事后,有一次留我住在宫中玩。我和溥仪同到他的住所养心殿院内闲逛,无意中进入东配殿的佛堂。溥仪首先发现佛龛内有一个黄纸包,上头有乾隆御书:“如后世有开看者,便不是我的子孙”(大概内容)。我们紧张得立刻跪下来磕了三个头,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打开了纸包。原来是雍正杀其亲弟允禩、允禟的密诏。看后,溥仪赶紧将纸包藏回原处,还告诫我“千万不得外传!”
原来的宫廷史料和正史都说康熙的八子允禩、九子允禟是“泄泻”而死,“呕症”而亡。这份密诏揭开了二人“旬日之间”相继故去的谜底。乾隆帝在一份上谕中称:“皇考晚年屡向朕提及,愀然不乐,意颇悔之,若将有待。朕今临御43年矣,此事重大,朕若不言,后世子孙无敢言者。允禟、允禩仍复原名,收入玉牒,子孙一并叙入。此实体皇考仁心,申未竟之绪,想在天之灵亦当愉慰也。”我认为乾隆不愿将其父雍正暗地里杀弟的过失宣示于众,又要为了忏悔,所以便把这个密诏封好放到佛龛内。这既能保密又能“赎罪”,于理于情也都还说得过去。
但后来的传说却大相径庭,误以为我们看到的是康熙传位遗诏。还说上面写的是“授位十四子”,被雍正改为“授位于四子”而篡权自立。这种说法见于民国以来一些史家的论著,主要是接受了宫廷内长期流行的传说,还有也许是由于我的夫人嵯峨浩在日本出版的《流浪王妃》一书中有类似的说法。实际上她也是在东北伪满政权时,听当时一般人的传言便写出来的。况且康熙如果是有传位遗诏的话,在常识上也只能用满文写绝对无法涂改。再退一万步说,即使是汉文,旧写的“於”也决不能写成“于”字。总之,所谓改字篡位之说,我认为显系杜撰,并非信史。
雍正执掌国柄时,其凶狠残忍固不足取,但他勤于政务,颇能用人,于充盈国库,平定边患,巩固疆土,亦有相当的贡献。总之,比起溥仪和我这些雍正的子孙在幼年时玩物丧志,成人后投靠日帝的种种行为,可以说是“彼善于此”的罢!
(1983年7月)
中国新闻社,简称“中新社”,是中国以对外报道为主要新闻业务的国家级通讯社,是以台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华人和与之有联系的外国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国际性通讯社。
经刘少奇定名,1952年10月1日,中新社由中国新闻界和侨界知名人士发起成立。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是中新社的创办人和领导者。发起创建中新社的还有金仲华、胡愈之、洪丝丝等文化界、新闻界知名人士。著名国际问题专家金仲华担任第一任社长。中新社的前身是1938年在周恩来的参与策划下,由进步文化人士范长江、胡愈之等发起成立的爱国进步新闻机构——国际新闻社。 中新社担负的职能主要是:对外新闻报道的国家级通讯社,世界华文媒体信息总汇,国际性通讯社。履行职能主要通过四种形式:一是传统形式的报道,包括文字、图片通稿,专稿等;二是新形式的报道,主要是网络、信息、视频、手机短信等;三是对海外华文报纸供版;四是社办报刊。
中新社现有员工2000余人,总社设在北京,拥有46个境内外分社。在北京、纽约、香港设立发稿中心。建有多渠道、多层次、多功能的新闻信息发布体系,每天24小时不间断向世界各地播发文字、图片、网络、视频、手机短信等各类新闻信息产品,客户和合作伙伴遍及世界各地。
中新社是亚洲上网最早的中文媒体。www.chinanews.com于1995年在香港创建。1999年1月1日,中新社总社在北京开办中国新闻网,简称“中新网”。中新网秉承中新社的传统风格,追求“快速、平实、客观、理性、专业、雅致”,在众多的网络媒体中别具一格。中新网是中国重要的新闻网站,也是全球中文互联网原创新闻报道最重要的内容供应者。 中新社于2000年1月1日创刊出版的《中国新闻周刊》,现在已是中国最知名的时政周刊之一,并以英、日、韩、意等4种外国语出版5种版本。周刊以其敏锐、深刻、犀利、独到的精神坐标在国内新闻周刊中独树一帜,其个性化标签“影响有影响力的人”,已鲜明地印刻在读者心目之中。
中新社每两年主办一次“世界华文传媒论坛”,是规模最大的全球华文传媒领袖峰会,从2001年开始已连续举办了六届。2009年第五届论坛期间,在中新社倡议下成立了以“服务、互动、平等、共赢”为宗旨的“世界华文媒体合作联盟”,目前联盟有34个国家和地区的304家成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