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成功背后,中国如何向世界诠释春节意涵?

分享到:

申遗成功背后,中国如何向世界诠释春节意涵?

2024年12月23日 14:4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大字体
小字体
分享到:

  中新社北京12月23日电 (记者 曾玥)12月初,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申遗成功背后,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申报材料是如何用有限篇幅向世界诠释春节丰富意涵?近日,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党委书记王晨阳在北京参加春节文化论坛(2024)期间予以解读。

  “从遣词造句到谋篇布局,申报材料处处可见细致考量。”他举例说,在非遗项目名称“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中,“传统新年”指明是由中国传统历法确定的、区别于公历的新年。而中国传统历法是在对太阳和月亮的运行规律进行长期科学观测的基础上,编算制定并经国家颁布实施的时间制度。

  “春节和中国传统历法之间的联系体现出中国人对自然界和宇宙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突出代表和人类创造力的具体体现。”王晨阳说。

  从十二生肖纪年被写入申报材料,到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提供的第一份知情同意书,王晨阳认为,申报材料不仅有力论证了春节是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与实践,还向世界系统讲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中国人民的卓越智慧。

  谈及对非遗项目名称中“社会实践”的理解,王晨阳强调,春节是一个完整的、活态的非遗项目,而不是多个项目的随意组合。

  贴春联、买年货,看灯彩、逛庙会,吃年夜饭、团圆守岁、向长辈拜年……在世代传承与创新发展中,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已然成为春节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正是这些专属的、独有的非遗代表性项目和非遗资源,成为支撑春节这一非遗项目的‘筋骨血脉’,带动众多其他项目辐辏骈集,构成了春节的完整性和活态性,使春节散发出浓浓的‘年味’。”王晨阳说,春节正以丰富多彩的文化表现形式,成为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代表。

  除了对春节内涵的挖掘阐释,王晨阳表示,如何实现春节的社会功能也是申报材料的叙述重点。

  “同样是过年吃饺子,点外卖跟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二者产生的社会功能完全不同。”王晨阳以此为例指出,春节是全民性的社会实践,无论是家庭内部还是社区活动,男女老少都共同参与、分工协作。申报材料讲述了春节在提升个人道德修养、促进家庭和睦与社区团结等方面的作用,强调民众作为春节实践主体的广泛参与,体现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相关要求的积极响应。

  此外,王晨阳表示,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重要性不断加强,春节申遗的当代价值更加凸显。

  他就此介绍说,中国在申遗过程中提交了鲜活生动、内容详实的视频材料,以充分说明春节对粮食安全、优质教育、性别平等、包容性经济发展、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包括气候变化)以及和平与社会凝聚力等多个可持续发展领域作出贡献。

  “中国的非遗保护工作一直秉持着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非遗更好融入当代生活,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春节作为以国家为社区、以全民为群体的非遗项目,其生命力和当代价值将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得到进一步彰显。”王晨阳说。(完)

【编辑:邵婉云】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