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可感可及 “新科技”助力办好民生一件事

分享到:

百姓可感可及 “新科技”助力办好民生一件事

2024年09月18日 17:53 来源:央视网
大字体
小字体
分享到:

  央视网消息:“家门口”的噪声污染问题事关生态建设和百姓生活。2024年1—8月,全国生态环境投诉举报管理平台共接到投诉举报167327件,噪声类投诉举报99807件,占所有投诉举报量的59.6%。

  根据刚刚对外发布的《中国噪声污染防治报告(2024)》,2023年,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武汉等8个超大城市噪声投诉举报占总量的三成以上,显示噪声投诉与人口密度密切相关。从投诉类型来看,社会生活噪声投诉举报最多,占68.4%;建筑施工噪声次之,占24.1%;其后为交通运输噪声和工业噪声。

  生态环境部大气司副司长杨龙介绍,主要原因是随着我国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人口密度增大,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工业、商业、建筑施工活动频繁,导致噪声源越来越多。长期以来,形成的居住与商业、工业等功能混杂,住宅距离交通干线越来越近,这个也使得噪声污染问题越来越明显。

  防治噪声新科技 解决噪声扰民“老大难”

  噪声是基于人体感受的主观评价,只要对人造成困扰、使人产生负面情绪,就会成为噪声。为解决噪声难题,生态环境部鼓励进行技术研究和应用,有效控制噪声污染源头。近年来,一些噪声污染防治新技术不断涌现,产生了良好效果。

  近段时期,经过西城区太平桥附近的北京市民都会看到有个“大气球”盖在建筑工地上。实际上,这个“气球”的用途很简单,它只是为了防治噪声扰民和扬尘污染的。

  这个“气球”的全名叫作基坑气膜,是由高强度聚酯纤维膜材制成的,它长144米、宽74米,占地面积相当于1.4个标准足球场大小。由于它将施工机械全部罩进了一个密闭的空间里,施工时产生的噪声就很难散发出去,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记者来到工地附近的居民家里,已听不到很大的施工噪声。开着窗户时,声级计上显示的声音只有60多分贝,而这还混杂了周围车辆行驶的声音。

  在成都市中心的人民公园里,每天都有一些广场舞爱好者。现在,由于安装了一套“智慧广场舞系统”,广场舞大妈大爷们再也不怕会产生噪声扰民了。

  这套“智慧广场舞系统”运用的是定向发声技术,也就是将声音控制在所需要的固定范围之内,超出了这个范围,广场舞音乐就会大幅下降。

  据了解,这项定向传声降噪技术,除了被用在“智慧舞场”,还被用在“智慧喇叭”“智慧商业娱乐”等多种场所。

  发挥社会治理合力 完善监测系统

  解决噪声污染,除了运用“新科技”,更重要的是发挥社会各方的治理合力。生态环境部通过建设完善自动监测系统,已推动噪声污染防治体系初步形成。

  在“噪声超标”的声音提示下,深圳这处施工工地上的工作人员解除了噪声产生的源头。

  这套“远程喊停”的非现场监管执法系统是深圳市刚刚建设完成的。它能获取建筑施工噪声、颗粒物污染等实时数据,还能通过深度学习和视频图像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自动识别出相关的施工违法行为,第一时间视频取证并“远程喊停”。

  按照《“十四五”噪声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2025年1月1日起,全国设区的市级以上城市,要全面实现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生态环境部鼓励有条件城市,依托监测网络建设“噪声地图”,对噪声污染进行精准化管控。

  江苏省苏州市是生态环境部确定的城市“噪声地图”应用试点城市。就在前不久,苏州首批噪声在线自动监测系统在常熟市投入应用,覆盖常熟主城区的“噪声地图”已初步建成。

  在“噪声地图”的加持下,无论是广场舞、施工扰民,还是飙车炸街等,这些噪声污染都能在第一时间内被精准捕捉,一旦超标还会触发预警机制。通过这样信息化、智慧化的管控手段,执法部门对噪声污染实时监测,还能实现地图的动态化展示。

  杨龙介绍,在科技、手段、措施方面,通过推动实现噪声监测自动化、开展“噪声地图”应用等来创新管理手段、来探索社会共治,下大力气解决老百姓“家门口”的噪声问题。

【编辑:王超】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