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最有“网感”的人到海外讲中国故事 专家学者论国际传播创新
中新网北京6月9日电 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深刻重塑国际舆论格局,对做好国际传播带来新挑战,也带来创新机遇。
面对传播业态剧烈变化,如何创新做好新媒体时代的国际传播?6月8日,在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新媒体时代的国际传播创新”分论坛上,来自媒体、智库、高校等领域的代表,就此话题展开对话交流。
让最有“网感”的人到海外讲中国故事
“当前,国际舆论场的格局之变、话语之变、攻守之变在深度演进,置身新媒体时代,创新国际传播拼的往往是平台、比的往往是技术、争的往往是流量,更加需要自我逼迫、自我革新、自我重塑。”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王纲在致辞中表示。
王纲指出,要切换主赛道,推进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坚持内容为王、移动优先,让更多高品质抓人心的产品破圈出海。要拥抱新技术,加强前瞻性研究和应用,用技术赋能国际传播。
王纲表示,要相信年轻人,让年轻人挑大梁、当主力,让最有“网感”的人到海外讲中国故事。要构建大格局,打组合拳、弹协奏曲,把话筒送到更多人手里到前台去发声,共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针对当前的国际传播创新,与会代表也认为,当前既面临弯道超车、换道超车的机遇,也面临传播平台和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等风险,我们应当准确识变、应变、求变,守正创新做好各项工作,在新时代展示好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国际传播如何更精准?
当天的分论坛设置了“精准传播·话语构建”“深度融合·技术赋能”“创新迭代·赛道转换”“智库发声·聚合发力”4个沙龙对话,20余位与会代表进行了深入交流。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认为,在国际传播中,斗争精神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信。中国应该形成自己的指标体系。西方传统量化指标中,任何一个细微变化都会导致整个结果的变局,中国有很多很好的来自传统的定性定位方法,讲究大道至简。
深圳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丁时照认为,应该进行高质量的传播,在地域和人群上就要分众,不能面面俱到,要做价值传播、有效传播,理直气壮地围绕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观进行传播。
人民日报“侠客岛”负责人张远晴举例表示,传播很简单,其实就是“你想听的事,我给你讲,我想说的事你愿意听”。他认为,在国际传播中要有战斗力和斗争意识,勇于发第一声,抢夺国际舆论场话语权。
如何用技术赋能国际传播?
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体深度融合的下半场将走往何方,如何用技术赋能国际传播?
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院长夏学平认为,以5G、AR、ChatGPT、元宇宙为代表的新技术、新应用,为国际传播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有了新技术,不等于有了新应用。
“怎样把技术优势,转化成应用优势或者平台优势,是关键中的关键。”在夏学平看来,新形势下做好国际传播工作,争的是技术,拼的是平台。其中,平台是一个重要的检验标准,其代表着用户数、流量和广泛触达的能力。
“媒体融合不能仅仅是技术上的融合,也不能仅仅限制在数字技术上,需要技术融合、内容融合、功能融合,最后实现文化传承、文化繁荣、文化强国。”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院长熊澄宇表示。
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6月7日在深圳开幕,论坛主题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由中宣部主办。(完)
国内新闻精选:
- 2024年11月18日 14:10:12
- 2024年11月18日 11:14:03
- 2024年11月18日 10:48:35
- 2024年11月18日 10:19:56
- 2024年11月18日 10:05:27
- 2024年11月17日 22:19:08
- 2024年11月17日 21:11:56
- 2024年11月17日 18:23:57
- 2024年11月17日 16:26:08
- 2024年11月17日 15:0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