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会堂内外履职 手指间写故事:马慧娟代表的多重身份
中新社北京3月12日电 题:会堂内外履职 手指间写故事:马慧娟代表的多重身份
中新社记者 陈溯 李晓喻
从农村女性到“拇指作家”,马慧娟最在意的身份还是全国人大代表。她说,希望能通过尽责履职,留住乡村的“根”。
履职多年的“老代表”
继2018年首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后,2023年马慧娟再次以这一身份走进人民大会堂。
谈起六年履职经历,马慧娟感触最深的就是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全覆盖,民主正融入在民众日常生活的一桩桩、一件件具体事务中。她举例说,村里很多与个人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如村民能不能达到领低保的标准等,都需要由村民代表开会来决定,而不是村干部“一言堂”。
她表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这对各个层级、各个群体的民主治理都具有重要意义,也给自己的履职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位来自黄土地的代表希望“未来可以做得更好”。她对中新社记者说,将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更好完成履职工作。“我将拿起我的笔,记录下这几年履职的感受,以更好地加深对人大代表工作的理解、更好地担起这份重任。”
山村里走出来的“拇指作家”
马慧娟另一个为人所熟知的身份是“拇指作家”。只有初中学历的她,10年间摁坏了13部手机,用拇指在手机上敲出了上百万字,记录农村女性的喜怒哀乐和黄土地上的奋斗故事,“拇指作家”由此得名。
马慧娟的写作生涯并非一帆风顺。她1980年出生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泾源县一个名叫黑眼湾的小山村,这个村庄属于黄土高原上的西海固地区,常年干旱少雨,农民靠天吃饭。
2000年开始,黑眼湾全村20多户陆续搬迁到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从小爱读书的马慧娟开始尝试写作,逐渐用手机创作出大量散文、随笔和日记。
用她的话说,“我本来很难走出大山,但移民搬迁政策让我的生活环境和整个人生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作为一位农民作家,马慧娟也用文字鲜活展现了移民搬迁的经历。她的作品《走出黑眼湾》就反映了移民搬迁所带来的变化。
移民文化的关注者、记录者
走出大山后,移民如何获得更美好的生活,如何加强移民文化保护,一直是马慧娟思考的议题。在她看来,古代移民主要是因饥荒、战乱等被迫搬迁,而今移民则是改善生活、彻底解决贫困的路径之一。
去年全国两会期间,马慧娟就建议相关部门支持红寺堡区创建国家级易地搬迁移民致富提升示范区,希望能在更广的层面推广红寺堡区的成功经验。今年她继续关注移民文化保护,建议将红寺堡区打造成移民文化教育基地。
马慧娟还透露,自己刚刚创作完的小说,就是以儿童的视角看宁夏“吊庄移民”文化,记录村庄变迁以及孩子们的成长经历。
乡村文化也是马慧娟的关注重点之一。她曾建议改善地方文化场馆、设施建设,加强基层文化协管员队伍建设。
“文化是乡村的‘根’,文化也是乡村建设的‘软实力’。”马慧娟认为,随着乡村物质基础达到一定程度,文化建设应获得更多重视,这对乡村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完)
- 专题:2023全国两会
国内新闻精选:
- 2025年01月15日 10:36:36
- 2025年01月14日 22:45:47
- 2025年01月14日 20:47:21
- 2025年01月14日 13:59:12
- 2025年01月14日 13:53:55
- 2025年01月14日 10:55:22
- 2025年01月14日 09:15:30
- 2025年01月14日 06:22:27
- 2025年01月14日 06:20:19
- 2025年01月13日 17: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