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面对面)中国如何驱动经济高质量复苏的“火车头”?
中新社北京3月2日电 题:中国如何驱动经济高质量复苏的“火车头”?
——专访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大学校长余淼杰
中新社记者 郑嘉伟
今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在全球经济复苏前景依然黯淡的背景下,外界热切关注中国经济。当前,拉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复苏的“火车头”有哪些?这些“火车头”又该如何有效驱动?中新社“两会·面对面”邀请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大学校长余淼杰进行解读。
访谈实录摘编如下:
中新社记者:有观点认为,在地缘政治冲突、贸易保护主义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今年全球经济能否走出“低利率、低通胀、低增长”的局面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外需或将持续走弱,中国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您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余淼杰:对此我有不同看法,今年出口仍是拉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复苏最重要的“火车头”之一。近期对外需的悲观情绪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担心欧美国家出现经济危机,从而大幅减少购买中国产品。但实际情况已发生变化,美国与欧洲国家的购买力依然强劲。
二是担心中国供应链、价值链尚未恢复,供给能力不足。如果中国供给端只是徘徊在低水平供给,出口确实会面临挑战。但今年中国已经有了明确目标:通过高质量的供给来创造消费场景,甚至是重新定义消费,为出口提供强力支撑。据此我判断今年中国出口依然强劲,可能出现5万亿元人民币贸易顺差。
中新社记者:您认为今年政策将如何发力,更好地驱动“出口”这一重要的“火车头”?
余淼杰:驱动枢纽在于通过高质量的供给创造有效需求。举个例子,就像手机产业在2007年的时候已基本饱和,当时传统手机已经做到了极致。但是智能手机的出现重新定义了手机,它不再只是一个通讯工具,同时也是一台功能丰富的掌上电脑,进而重新打开市场空间,我们也见证了手机消费潜力大幅提升。换言之,中国要通过高质量发展在供给端实现更多类似的创新,创造更多的有效需求。
在高质量供给中,中国数字技术的对外供给至关重要。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在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通过智能制造、数字制造来刺激经济发展。今年要继续鼓励在高、新、特、精领域攻坚,争取通过数字经济和数字技术的赋能在供给端实现弯道超车。
当然,出口目的地多元化布局也很重要,不能仅限于欧美等成熟市场。因为从长远来看,美国市场逐渐收缩是必然趋势,发展中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应该成为重点发展目标,政府要做好政策配套,提前规划,稳步推进。
中新社记者:我们注意到,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放在今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您认为内需与消费将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复苏起到怎样的作用?
余淼杰:消费是今年中国经济另一个重要“火车头”。中国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应对国际环境变化的必然要求,是以不变应万变之策。“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这句话非常关键,扩大内需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结合点其实就是通过更多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这一点我们已经讨论过,也是扩大内需战略的根本支撑。
中新社记者:在您看来今年中国为进一步恢复和扩大消费会有哪些新举措?
余淼杰:从宏观角度来看,中国要更好地保障居民收入,保障就业,保障好创造就业的市场主体。当下的情况是,过去三年中国经济受到了影响与冲击,我们要通过稳健的货币政策,以资金辅助、支持实体经济。其中,银行业尤其要着力转变过去大银行扶持大企业、小银行扶持小企业的局面,现在是不管大小银行都应该扶持中小企业,因为疫情之下中小企业是最困难的,同时重点突出对受影响比较严重产业的帮扶,如餐饮、旅游、酒店、交通等。
但是保住就业并不意味着一定能扩大消费,因为这还取决于居民可支配收入能否有效提升,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点:有效提升可支配收入占居民总收入的比重,这就要求政府继续减税降费。此外,政府还要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但这意味着政府收入可能下降,因此还必须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来为进一步的减税降费提供基础。
需要注意的是,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也是建立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基础上的,当前中国必须全面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积极引进国外资金、技术与管理经验,才能回过头来进一步刺激中国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驱潜力,挖掘内生动力。
中国经济形势总体乐观
中新社记者:每年中国两会对外公布的经济增长目标都是外界关注焦点。我们也注意到今年各地对经济增长目标设置相对稳健,大多集中在5%-6%之间。您认为今年中国整体经济增长保持怎样的区间之内是比较合理的?
余淼杰:今年中国经济形势总体比较乐观,可能实现6%甚至更高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有两点依据能支撑这一判断。
从外部环境来看,今年国际社会普遍调高了对中国经济的预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月3日表示,由于中国早于预期的优化调整出入境政策带来的私人部门消费反弹,中国2023年经济增速将从2022年的3%增长至5.2%,这比IMF去年10月的预测高出0.8个百分点。但我个人认为5.2%还是比较保守的。
从内部潜力来看,最重要的一个支撑点是去年未能兑现的经济增长潜力将在今年充分释放。在疫情等因素冲击下,2022年中国仅实现3%的GDP增速,还有1%-2%的经济增长潜力是没有充分兑现的。今年,中国经济在过去一个月已展示了足够的活力与生机,按照目前形势,完全能将去年1%-2%的增长“补回来”,加上外界预估的5%左右增长,6%甚至更高的GDP增速是很有可能实现的。(完)
- 专题:2023全国两会
国内新闻精选:
- 2024年11月18日 15:29:53
- 2024年11月18日 14:10:12
- 2024年11月18日 11:35:10
- 2024年11月18日 11:14:03
- 2024年11月18日 10:48:35
- 2024年11月18日 10:19:56
- 2024年11月18日 10:05:27
- 2024年11月17日 22:19:08
- 2024年11月17日 21:11:56
- 2024年11月17日 18:2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