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丨陈平:传统手工艺如何载道“出海”?
中新社北京2月13日电 题:传统手工艺如何载道“出海”?
——专访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陈平
中新社记者 徐文欣
2022年10月9日,暨南大学提请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教席获得成功,成为在传统手工艺领域全球唯一的教席获得者。
近日,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首席教席主持陈平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她表示,传统手工艺承载着独特的文化价值,跨越历史、跨越国界,在提高国家软实力、扩大对外交流、展现国家形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暨南大学经历了怎样的申请历程?作为首席教席主持,您做了哪些工作?
陈平:从2000年开始,我一直从事民间艺术保护工作,也在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担任负责人。在工作实践中,我发现全球各国的传统手工艺都面临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困境。
如何在“永续利用”和“不走样”的发展前提下,实现传统手工艺公益性与产业功能的充分整合?如何调动当代民间手工艺者传承创新的积极性?这些问题困扰着传承人、研究者和管理部门。我希望通过教育与实践的结合,探索传承机制,为解决问题提供思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席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与资质,其宗旨在于通过全球高等教育机构间的网络资源合作交流,实现知识共享合作,开展国际学术界的专业培训、研究和交流等活动。教席主张通过跨国、跨界、跨领域合作以及社区与专责机构相互支持,为从业人员提供专业知识培训。
为此,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做了大量准备工作。我们策划并组织“一带一路”文化遗产合作与交流国际研讨会、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意设计(创意一百)人才培训计划、《岭南非遗传承传播田野调查与口述史》实践教学协同创新项目;创办大学艺术空间,为地方政府梳理传统文脉、设计文旅创意产品,与国际学者联合开展学术课题研究;同时积极寻求社会资源支持,参与国际交流活动,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与遗产多样化可持续发展等理念,这也是获得教席资格的基础条件。
2021年4月,暨南大学正式提请申报“世界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教席,得到了国内外大学与机构的大力支持。申报教席让我们学会如何争取国际话语权、如何遵守国际规则、如何表述我们的立场与观点、如何利用国际平台传递我们的思想与价值观,也体会到要让外国人读懂中国,我们也要读懂世界。
中新社记者:成功申请教席将解决哪些传统手工艺生存困境?
陈平:历史长河中,中国发明的陶瓷、制茶、玉器、丝绸染织、木雕砖雕、造纸技术等传统手工艺技艺,凝结了中华工匠薪火相传的劳动智慧与审美意识,还为当时的世界带来经济效益,是艺术、科技、商业有机结合的人类共享财富。
随着高科技时代的到来,在现代传承过程中,这些曾熠熠生辉的技艺面临很多困境:如何既确保传统工艺原汁原味,又符合现代市场与审美需求?如何使青年传承人意识到传统工艺的价值?如何将传统元素融入现代设计并为从业者带来较好的收入?
基于以上考虑,教席将开展面向传统手工艺人特别是青年、妇女的专项培训,让他们了解传统工艺现代化转型,提高其生存技能,让传统手工艺的继承创新与现代设计创意理念相结合。
教席将聚焦三方面问题:一,由于经济发展迅速,传统手工艺在技术、设计、商业模式等领域缺乏创新能力,如何打破此类传承困境;二,手工艺人专注于各自领域,但普遍缺乏商业能力与创业思维,如何让工艺品适应当下市场;三,女性手工艺人处于弱势地位,如何提升她们的身份与地位。
教席将积极响应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化公约,促进全世界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推动手工艺人就业及创业。
中新社记者:如何兼顾传承与创新,提升传统手工艺品及文化遗产的市场竞争力?
陈平:时间和艺术的关系紧密而微妙,帮助手工艺跨越时间、适应当下,需要兼顾传承与创新。在传承方面,全社会要为保护文化遗产共同努力,为它们找到当下合适的场景与舞台。既要恢复优秀的传统手工艺技艺,特别是传承人的培训、培养,让青年人主动参与传承;又要恢复民间节庆与传统民俗,不能丢失富有美好内涵的传统艺术节庆。
在创新方面,要运用新方式提升赋能传统手工艺,把传统元素引入设计中,增强消费者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文化遗产要融入生活,要进行商业的研究转换,这需要设计师、商业机构以及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
中新社记者:面对各国不同文化背景的受众,文化遗产如何实现价值传播?
陈平:文化遗产跨越时空,具有极强的历史性、艺术性和社会性,承载着多元文化价值体系。
首先,文化遗产价值具有符号化传播的可能。中国的陶瓷、丝绸等都已实现“器物载道”,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同时,戏剧、舞蹈、武术、太极这些非具象的艺术也成为海外民众感知中国的重要方式。这些“心物二元性”的符号,将物质与非物质、感知形象与指代意义结合,把文化遗产蕴含的历史、艺术、科技和社会等价值变得更丰富、形象、生动,从而形成广泛传播的精神内涵。
其次,应以产业带动文化遗产价值传播。许多遗产地有着特色传统工艺和技术,并产生历史悠久且独特的文化产品,其蕴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成为映射民俗的遗产符号。
最后,可用旅游引导遗产价值传播。中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通过旅游宣传,建立全球传播的IP,以突出文化遗产价值的深层内涵,提升公众普适性认同,是当下值得探索的方向。
中新社记者:如何借助传统手工艺等文化遗产,在海外讲好中国故事?
陈平:文化遗产的海外传播需要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在跨地域、跨文化合作交流中的作用,有效传播中国故事与中国精神。
首先,强化多元产业的整体带动,加强传统与当代的兼容并蓄。让不同的价值观获得沟通和理解,是遗产价值跨文化传播必须面对的核心问题。建立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的产业系统,从而有效传播中国特有的地域人文基因和文化秉性,带动文化符号跨越时空的距离,建立起完整的文化扩散体系,才能引导受众去感知和体验文化的核心内涵。
其次,开拓信息传播的创新路径,突出文化语言的普适性。文化遗产可以结合创意产业,通过时尚设计、电影与视频、互动软件、音乐、表演艺术、出版等形式,以一种自然平和、水到渠成的艺术创造方式为价值传播提供“源动力”。
最后,建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增强传播人才储备。一方面,文化遗产价值传播涉及多元资源,需要以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及交流方式,为专家学者、手工艺大师、高校学生、创意人才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另一方面,需要围绕文化遗产的价值传播开展学术论坛、人才培养等活动,增强海内外人才的互动交流,为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文化传播增添强大力量。(完)
受访者简介:
陈平,暨南大学文化遗产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教席主持人、国际民间艺术组织全球副主席;长期从事国际民间艺术保护、研究以及文化遗产跨文化传播、中华文化海外推广工作;主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蓝皮书(2015)》《文明的回响》等;发表《从中华文化复兴谈传统手工艺的现代转化与再生设计》《我国文化遗产价值的海外传播途径》《欧洲华文媒体的历史发展与跨文化传播》等论文。
国内新闻精选:
- 2024年12月26日 11:24:16
- 2024年12月26日 10:36:25
- 2024年12月26日 10:18:02
- 2024年12月26日 09:45:05
- 2024年12月26日 07:44:04
- 2024年12月25日 21:41:36
- 2024年12月25日 21:14:32
- 2024年12月25日 11:01:03
- 2024年12月24日 19:49:34
- 2024年12月24日 16:2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