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深爱的土地 宁夏统战人践行初心

分享到:

扎根深爱的土地 宁夏统战人践行初心

2022年11月24日 16:27 来源:《中国新闻》报
大字体
小字体
分享到:

  周莉薇

  ·民建会员

  ·宁夏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科科长

  周莉薇:

  守好“健康门”绘就“同心圆”

  “守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这是职责,也是使命。”从事公共卫生工作30余年的宁夏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科科长周莉薇始终践行着这一初心。

  周莉薇自上初中开始,就立志学医,后深耕于公共卫生专业领域,长期战斗在宁夏疾病预防控制一线。“2004年,我成为了民建会员,被分配到区直工委卫生支部工作,担任过10年支部副主委。”周莉薇表示,她认为这个身份不仅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身份,更是要服务百姓,代表人民群众发出呼声,虽然现在她只是一名普通的民建会员,仍然会全力履行会员义务和责任,为宁夏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贡献力量。

  2020年春节前夕,新冠肺炎疫情袭来。周莉薇作为一名疾控人、民建人深知应对突发疫情的重大责任,第一时间响应党的号召,投入疫情防控战斗。同时,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疾控中心流行病学调查组副组长,周莉薇每天24小时备战待命,与病毒赛跑,成为了疫情防控前沿阵地上名副其实的“侦察员”。“快一点,再快一点!早一步查清,就少一个受病毒威胁的群众。”这是周莉薇每天心里都反复念叨的话。2020年疫情期间,周莉薇先后参与43例疑似病历调查,累计管理密切接触者888名。

  在新冠疫情严峻时刻,周莉薇还作为疾控专家第一时间从专业角度积极宣传新冠疫情及防控知识,阐述新冠肺炎在流行和传播特征方面的显著特点,细致耐心地回应着群众关切的问题,被人们亲切地称为“薇笑专家”。

  发挥参政议政职责,组织并参加义诊、讲座、慰问等社会实践和扶贫助困活动……这是周莉薇作为民建人18年来不曾停下的事。作为一名民建宁夏区直工委卫生支部会员,周莉薇始终秉承“饮水思源、回报社会”的初心。周莉薇表示,每到节假日,她与支部成员积极调研,笔耕不辍,累计撰写《关于尽快补充宁夏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数量和提高素质的建议》《关于尽快补充全区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人员数量和提高素质的建议》《关于利用医保资金结算第二类疫苗费用的建议》等提案12篇,为宁夏医疗事业贡献力量。

  2020年,周莉薇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2021年她获得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统战部评选的“最美统战人”称号。如今,周莉薇仍忙碌奔走在疾控工作一线,她说:“我希望能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守好民众‘健康门’,绘就最大‘同心圆’,为健康宁夏、健康中国、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

  本报作者 石羽佳/文

  王有德

  ·回族

  ·宁夏沙漠绿化与沙产业发展基金会理事长

  王有德:

  每一抹绿色都浸透赤子情深

  在浩瀚的毛乌素沙漠西南边缘,有一道南北长60多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的绿色屏障,静静守护着黄河和银川平原。这片绵延的绿洲,见证了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记录了一位传奇人物40多年的坚持与梦想。

  他是王有德,回族,1954年9月出生,1972年参加工作,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自1985年以来,他先后担任宁夏灵武市白芨滩防沙林场副场长、书记、场长,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现任宁夏沙漠绿化与沙产业发展基金会理事长。

  漫天黄沙,远望看不到边,抬头看不见天,是68岁的王有德对家乡宁夏灵武最初的记忆。“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天上无飞鸟,地上无寸草。”这首在当地口口相传的歌谣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白芨滩的真实写照,唱尽了沙漠化给当地百姓带来的苦楚。

  由于过度放牧,毛乌素沙漠的风沙一点点吞噬着灵武地区的村庄,迫使20多个村3万多人陆续迁徙。“之前这里是荒漠,风一吹,沙子能把人眼睛糊住!”王有德指着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观防护林说,“‘让沙漠变绿洲’是我的梦想,这辈子我就干一件事——治沙造林,生命不息,治沙不止。”

  2000年,白芨滩防沙林场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他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团结带领广大干部职工,凭着“宁肯掉下十斤肉,不让生态落了后”的拼劲,治沙播绿,兴场富民。在王有德的带领下,白芨滩防沙林场治沙造林63万亩,在毛乌素沙漠和黄河之间,营造出一条长48公里,宽38公里的绿色屏障,控制流沙近百万亩,阻挡住了毛乌素沙漠向西侵蚀的脚步,实现让沙漠后退20公里的壮举。按平均行间距2米计算,他们种下的树能绕地球赤道七圈。

  黄沙漫天、生态条件极其恶劣的贫困林场,变成了物种丰富、生态优良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林为主,林副并举,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如今,沙漠绿了,职工也富了。

  在王有德的带领下,白芨滩防沙林场在北沙窝和大泉沙漠引水治沙造田,开发土地5000亩种植经果林,同时种植果树和栽植防护林带23万株,解决就业160多人。昔日的沙漠变成职工生存的“口粮”,果园成了职工的“摇钱树”,苗圃成了职工的“绿色银行”,还让260多名林场职工过上了美好生活。

  “20多年前穷得差点连婚都结不了,一辆170元的凤凰牌自行车,还是王场长托人给我买的。”职工李桂琴回忆。如今,李桂琴饲养了100多头奶牛,经营着40多亩果园苗圃,种植温棚2000多平方米,资产达到200多万元,成为白芨滩林场拔尖的致富户。

  2014年,王有德从林场退休,对他来说治沙工作尚未停止。他来到距离白芨滩不远的马鞍山,自筹资金,继续与黄沙斗争。一如往常,没有节假日,每天早出晚归,奔波忙碌,几年间,累计治理生态林7000亩,植树100多万株。

  2019年9月17日,王有德被授予“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 9月25日,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

  王有德说,“我深知崇高的荣誉意味着更大的责任,这既是对过去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寄予的重托,我要一直干下去,加快国土绿化事业,再造秀美山川,造福子孙后代。”

  本报记者 于晶/文

  党彦宝

  ·中国扶贫基金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

  ·宁夏工商联副主席

  ·宁夏宝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宁夏燕宝慈善基金会理事长

  党彦宝:

  用心做企业 用爱做慈善

  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党彦宝是土生土长的宁夏盐池人,他目前是中国扶贫基金会第八届理事会理事、宁夏工商联副主席、宁夏宝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宁夏燕宝慈善基金会理事长。

  从做贸易白手起家,到转型化工产品,他所创办的宝丰能源2015年在A股上市,成为当时A股民营企业最大规模的IPO。多年发展,宝丰能源成为国内优质煤基新材料行业的领军企业,党彦宝也成为“煤化首富”。

  在“双碳”目标之下,党彦宝的企业开始了从氢能到储能,再到光伏全产业链的清洁能源转型之变。“我们扛起绿色发展责任的旗帜,争当绿色发展的排头兵、碳中和的领跑者。”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医用口罩成为疫情防控紧缺医疗物资。医用口罩原料为高熔指聚丙烯纤维料,而将煤炭炼化成这种特殊的聚丙烯,则是宝丰集团的“拿手菜”。党彦宝当即决定将一套聚丙烯装置紧急转产生产高熔指纤维聚丙烯S2040。

  从动议转产到单日产量达1000吨的生产线建成,再到生产出合格产品,宝丰能源仅用了7天时间。在党彦宝的带领下,黑色的煤块“摇身一变”,成为了医护人员的“白色盔甲”,也在新能源发展的赛道上成功“试水”。

  党彦宝扛起的第二面旗帜是“乡村振兴”,他踊跃投身“万企兴万村”行动,先后为宁夏的移民安置区捐建了9所学校和17所卫生院,在乡村绿化、亮化、道路建设、安全饮水、农机配置等方面提供支持,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同时,他将生态治理、发展特色产业与带动农民增收有机结合,创建了“农光一体化”发展模式,每年可提供约10万人次的劳务用工,每个家庭年收入可增加4万多元,既守护了绿水青山,又繁荣了乡村经济。

  在“煤化首富”的身份之后,党彦宝又有了一个新身份——“宁夏首善”。这也是党彦宝扛起的第三面旗帜——共同富裕,让公益慈善更有力量。

  2011年,党彦宝和夫人边海燕发起成立宁夏燕宝慈善基金会,组建专业化团队,建立完善规范、科学高效的运行管理机制,每年拿出企业10%的利润注入燕宝慈善基金会,坚持以“知识改变命运”为使命,本着“帮助他人、成就未来”的初心,重点对宁夏考上大学的青年学子进行奖励资助。

  目前,燕宝慈善基金会累计捐资27.03亿元,为25.67万名宁夏学子发放了“燕宝奖学金”,该项目成为全国规模最大、覆盖面最广、持续时间最长、受益群众最多的助学项目。而“爱”的种子也在受助学子心中生根发芽,他们广泛参与公益慈善活动,积极传递社会正能量。

  今年5月30日,第十九届(2022)中国慈善榜正式发布,党彦宝再次荣获“中国十大慈善家”荣誉称号,这是他连续8次获得该荣誉。

  此外,燕宝慈善基金会还投资100亿元,打造了包括万户居家式养老社区、大型三甲综合医院及一站式优质教育资源的“医、养、教”相融合的创新型康养基地。“这个项目今年将整体投入运营,我们将努力把项目经营好、运行好,为宁夏及周边地区群众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优质医疗、养老服务,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党彦宝说。

  李佩珊整理

  郎伟

  ·党外知识分子

  ·宁夏大学“西北民族地区语言文学与文献”博士点负责人

  郎伟:

  扎根宁夏三十载 家国情怀铸师魂

  “奉献情怀和家国情怀是支撑知识分子一生事业的两块基石。”38年默默耕耘,三尺讲台,方寸之间,郎伟用信念守望着初心,用身体力行诠释着一名党外知识分子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神圣责任与光荣使命。

  郎伟从小成长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用一生的信念和行动坚守西北土地的精神深深影响着他,使他对宁夏这个第二故乡有了深深热爱和依恋。本硕毕业于北大中文系,选择留在宁夏大学任教,他直言,自己舍不得离开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父老乡亲,他愿意像父辈那代人一样,将自己一生的才智献给宁夏的文化教育事业。

  “宁夏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是各民族共同生活共同创业的家园,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引领下,各族人民唇齿相依、相亲相爱,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交织。”作为宁夏大学“西北民族地区语言文学与文献”博士点负责人,郎伟感受颇深,多民族文化的交融与交织所带来的团结、和谐、向上的力量,不仅吸引着他扎根宁夏,也推动着他向外界证明宁夏是一个多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地方。

  38年的时间里,郎伟始终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不计寒暑,不问春秋。在文学授课中,他总是要把个人对于社会和人生的独特见解融会进去,以自身正面的思想和健康的人格去感染学生。

  “导师是在西北风沙扑面的地域上,始终守护着精神之灯的那个‘守灯人’。”这是学生许峰给郎伟的评价,谈起第一次师生见面会上郎伟的谆谆教诲,时隔十多年,许峰还记忆犹新。“首先读书做人,品德要端方,心地要善良。凡事务必多替他人着想,君子立世不可锱铢必较;二是要诚实地学习和生活,靠勤奋苦做来修德求学问,不能靠投机取巧行世;三是既要脚踩大地,也要仰望星空”。当初懵懂不懂其意,而今这三句话已然成为不惑之年的许峰事业之路上的明灯。

  多年来,郎伟为发展宁夏的教育事业、为繁荣宁夏的文学艺术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担任宁夏大学文学院院长期间,其主持的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西北民族地区语言文学与文献”获得国务院学位办的批准;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获批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获得国家级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点。先后获得宁夏大学“教学优秀奖”“教学质量奖”“宁夏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塞上名师”等荣誉称号。

  除了日常的教学工作外,在科研领域郎伟也用心培育着“自己的园地”,为宁夏文学走向全国付出了大量心血和智慧。二十年来,为宁夏作家作品写作评论文章100余篇,写作文学评论及散文作品100多万字,多篇文学评论作品曾获得国家级文学大奖和宁夏文学艺术作品评奖文学评论奖等。

  宁夏大学教师、教授、副校长、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宁夏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宁夏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对郎伟来说,这些身份是挑战,更是责任。郎伟坦言,虽然自己是一名无党派人士,但如今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荣誉都要归功于党和组织的信任和关爱。“党对我们知识分子给予了很高的礼遇,政治上团结、信任我们,在业务上大胆的使用我们,让我感觉亲如一家。”

  三尺讲台、堆满报纸书籍的案头、深夜依然点亮的灯光,郎伟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始终如一,把对祖国和人民的爱,把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热烈拥护之情转化为教书育人和学术研究的实际行动。在平凡的岗位上,通过过硬的政治素质和卓越的文学素养,广泛教育和影响了成百上千个莘莘学子,以奉献和家国情怀团结一切力量,号召大家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本报记者 胡耀荣/文

  王兰花

  ·回族

  ·吴忠市“王兰花热心小组”创办人

  本版图片均由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统战部提供

  王兰花:

  用爱心书写民族团结进步篇章

  王兰花是宁夏吴忠市“王兰花热心小组”创办人。在人们眼中,她是古稀老人,也是“爱管闲事”的“王大妈”。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光荣时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亲自为王兰花等29名同志颁授“七一勋章”。截至目前,这位已是古稀之年的“王大妈”荣获各类国家级奖项超过15项,6次赴京受到隆重表彰,像一面旗帜一样树立在群众心中。

  退休前,王兰花在利通区裕西社区居委会工作了近20年,操心了近20年居民家长里短的琐事。2004年退休后,她却并没有闲下来,“下水道不通、暖气不热……大家有啥事还是来找我。”于是,王兰花又开始当起了“爱管闲事”的“王大妈”,并在退休第二年,联系7名离退休干部和爱心人士,成立了吴忠市首个社区志愿者服务小组——王兰花热心小组。

  在开展志愿服务工作中,身为回民的王兰花眼里没有民族之分。“从居委会到现在的热心小组,30年来我从来没有分过回族、汉族,只要有需要帮助的人,我们都会去帮助他们。”

  一次走访中,王兰花得知社区居民张金霞下岗了,留下80多岁的老母亲和10多岁的孩子出去谋生,她一边发动志愿者上门义务照顾这一老一小,一边为老人争取公益资金、申请城市低保。张金霞返乡听说了热心小组的义举,义务承担起了照顾社区孤寡老人安明香和连月新的担子。

  和张金霞一样被王兰花感动主动加入志愿队伍的人还有很多。从最初的“爱管闲事”,到居民心中的“热心肠”“贴心人”“活雷锋”,王兰花把志愿服务当成一种文化、一种精神。

  截至目前,“热心小组”共帮扶近万人次,募集爱心慈善资金近百万元,参加各类公益活动9000多次,为居民解决生活中各类大小事情7000多件。从70平方米的小屋到如今占地1400多平方米的金花园社区兰花志愿服务中心,吴忠市利通区以“兰花芬芳志愿服务”为统一活动名称,成立了多级志愿服务队,注册志愿者超过10万人,近九成是妇女。

  王兰花说,“兰花芬芳志愿服务”队中,有三分之一是少数民族,三分之二是汉族,大家平日里和谐相处、互相尊重,在开斋节,回族居民会把粉汤、油香送给大家,在元宵节、端午节,大家又一同做元宵、包粽子,“我们之间从来不分你我,就像一家人一样。”

  “宁夏是我们可爱的家乡,我们生活在这里就是一种幸福。”17年来,“王兰花”们每天奔走在社区各个角落,照顾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帮助邻里解决琐事、化解纠纷,协助开展文明劝导、治安巡逻……解决各族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用行动印证着“行胜于言”。

  “吴忠有个王兰花,身后跟着一群‘傻’大妈。”这句人人耳熟能详的顺口溜,从最初的玩笑话,变成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民族团结精神。小善渐而大德生,正如王兰花的网名“兰花开遍宁夏川”一样,“兰花芬芳”已走出宁夏,成为全国知名的志愿服务品牌,成为各族群众共同书写民族团结进步篇章的动人情节。

  本报记者 杨迪/文

【编辑:李岩】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