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焦点面对面】影响世界的六天,习近平东南亚之行有这些亮点和新意

分享到:

【中国焦点面对面】影响世界的六天,习近平东南亚之行有这些亮点和新意

2022年11月20日 19:0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大字体
小字体
分享到:

视频:【中国焦点面对面】影响世界的六天,习近平东南亚之行有这些亮点和新意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11月20日电 题:影响世界的六天,习近平东南亚之行有这些亮点和新意

  作者 谢雁冰 李京泽

  11月14日至19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赴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出席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七次峰会,赴泰国曼谷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二十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对泰国进行访问。

  这次东南亚之行,是中共二十大闭幕后中国最高领导人的首次外访。站在国际局势深刻演变的历史关口,面对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命题,习近平接连出席G20、APEC两大国际会议,密集会晤多国领导人,中印尼、中泰深度互动。此次访问对外传递了哪些重要信息?关键时刻的中外互动对地区和世界产生何种影响?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邀请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副所长张腾军进行解读。

<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副所长张腾军。<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记者 田雨昊 摄
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副所长张腾军。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

  中美元首会晤为两国关系引领正确航向

  中新社记者:当下全球面临多重危机,中国的角色越来越受关注。您如何看待习近平此次出访的时机和世界性影响?

  张腾军:这次出访创下多个“首次”:这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三年来多国首次大规模线下聚会,也是中共二十大胜利召开之后习近平主席的首次出访。我认为这些“首次”的特殊意义体现在两个层面:

  一是百年变局,挑战空前。目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延宕,地缘政治局势持续紧张,全球经济下行,粮食、能源危机等正在凸显。全球治理碎片化、分裂化,趋于失能失效失速。变乱交织之下,如何带领世界走出困境,成为摆在各国面前的重大课题。

  二是大国引领,中国担当。中共二十大胜利召开,向世界传递了稳健、积极、坚定的信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二十大之后中国的角色、作用怎么凸显。各国期望中国领导人此次外访能够为全球治理注入强劲动力,提供中国方案和声音。此外,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东治西乱”的态势愈发凸显,中国影响力持续攀升,国际社会普遍希望中国能带来传统治理模式之外的新贡献。因此,中国在两场国际会议上“分量”越来越重。

  中新社记者:习近平抵达巴厘岛后的第一场公开活动就是中美元首巴厘岛会晤,历时3个多小时,全球高度关注。中美元首面对面深入坦诚交换看法,对世界来说意味着什么?

  张腾军:一是把舵定向,稳定信心。观察中美两国交往史,一条宝贵经验在于,当两国关系遭遇重大危机或关键时刻,往往是由领导人的战略远见与智慧予以化解。通过持续战略沟通澄清误解、增进互信,能为两国关系的长远发展引领正确航向。

  二是务实合作,循序渐进。在这次会晤中,两国元首就一系列重要议题达成共识,同意“双方外交团队保持战略沟通”,财金团队“开展对话协调”。双方就开展两国公共卫生、农业和粮食安全对话合作达成一致。这些务实合作从小处着手,有助于更好为两国关系回到正轨积蓄能量、奠定基础。

  三是走出困境,任重道远。当前,中美关系正遭遇严峻挑战,根源在于美方对华认知存在严重误判,中国观、利益观、竞争观出现严重偏差。当前,重要的是元首会晤之后,两国能不能就当前关系存在的问题、未来的风险挑战,进行更加深入的沟通。美方需要作出更加清晰的表态,纠正对华错误认知与错误言行,尽快回到理性认识中美关系的轨道上来。

当地时间11月14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同美国总统拜登举行会晤。新华社记者 燕雁 摄
当地时间11月14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同美国总统拜登举行会晤。新华社记者 燕雁 摄

  两场重要多边国际会议为发展注入稳定剂

  中新社记者:习近平出席G20巴厘岛峰会,在讲话中为应对全球治理缺失以及粮食、能源和金融危机等难题提出中国方案。您如何评价中方主张?峰会取得的共识对全球共同应对风险挑战有何意义?

  张腾军:全球治理严重缺失之下,这次习近平主席提到,“各国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二十国集团成员“应该体现大国担当,发挥表率作用”,推动“更加包容”“更加普惠”“更有韧性”的全球发展。这些倡议和主张切中了当前全球治理的要害。

  同时,多重危机之下发展问题越发凸显,我们应该更加关切在现行全球治理机制之下,发展中国家如何走出困境。

  峰会通过的宣言存在两个重要意义:一是稳定信心,表明各国仍愿意通过团结协作共迎挑战。过去几年来,大国合作缺失,导致全球性危机凸显。各国希望在多边峰会重要场合,进一步重申国家间通过团结协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的精神和原则。二是明确方向,宣言在疫苗、粮食、能源等具体议题上发出倡议,为未来全球如何走出危机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中新社记者:您如何看待习近平在APEC会议上所提倡议的现实针对性?习近平面向亚太工商界领袖讲述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机遇,有何特殊意义?

  张腾军: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书面演讲中提到六项具体倡议,包括:筑牢和平发展的根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打造更高水平的开放格局、实现更高层次的互联互通、打造稳定畅通的产业链供应链、推进经济优化升级。这些倡议抓住了当前各国关心的最紧迫问题。

  未来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为基础加快推进亚太自贸区建设,构建稳定畅通产供链体系,同时推动实现包容可持续发展。亚太地区各国发展阶段不同,面临的问题也不同,如何实现均衡、包容性发展尤为重要。要发挥好地区发达经济体的作用,同时注重地区发展中经济体的切实需求,给予资金、技术方面更多支持,实现整个地区共同发展。

  习近平主席还深入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要求。我认为,对世界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与各国共同发展,坚持对外开放。这向国际社会释出积极稳定信号,中国发展能够惠及世界。中国式现代化有助于为当前全球经济发展形势注入稳定剂和新能量。

<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副所长张腾军。<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记者 田雨昊 摄
中新社“中国焦点面对面”专访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副所长张腾军。中新社记者 田雨昊 摄

  短时间内密集双边会晤实属罕见

  中新社记者:多边搭台,双边唱戏。在两场重要多边会议间隙,一系列双边会晤成为焦点。习近平分别同法国总统、阿根廷总统、塞内加尔总统、韩国总统、日本首相、荷兰首相等多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举行双边会晤。习近平马不停蹄会见新老朋友,沟通双边、地区和全球性问题,有何重要战略意义?

  张腾军: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如此密集的双边会晤实属罕见。各国领导人都希望与中国元首面对面会谈,体现了对于中国的角色和作用以及发展对华关系的重视。

  习近平主席此次行程中的一系列双边会晤,充分体现了中方对发展均衡的全球发展伙伴关系的重视,表达了深化双边关系、加强互利共赢合作的意愿。

  从发达国家来讲,习近平主席与法国总统马克龙的会见很有代表性。双方都强调了对坚持独立自主外交的重视。这种坚定立场释放出信号:各国都应依照国际事务本身的是非曲直来决定自身立场,都应根据本国利益以及世界人民的福祉来决定自身外交政策,而不是盲目跟随其他国家,搞阵营对抗。

  从发展中国家来讲,习近平主席与阿根廷总统费尔南德斯的会见具有重要意义。费尔南德斯表示,永远支持中方维护自身主权和领土完整。这非常亲和友善。会见体现了中阿双方在各自核心领域和敏感议题上的相互尊重和支持,是中方长期以来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真实亲诚关系的生动写照。

  在一系列双边会晤中,不管是同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方都秉持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原则,取得突出成效,达成诸多共识,对于解决地区和全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中新社记者:此访期间,习近平同印度尼西亚总统佐科举行会谈,两位领导人共同见证雅万高铁试验运行。中印尼选择G20峰会这一时机来展现雅万高铁建设合作成果,有何特殊考量?推动共建中印尼命运共同体有何意义?

  张腾军:两位领导人共同见证雅万高铁试验运行,确实是两国元首会晤的一大亮点,这是两国政府精心、巧妙的安排。

  第一重特殊性,在于雅万高铁本身。它是中印尼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里程碑式成果和突出体现,能够显著带动印尼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第二重特殊性,在于中国印尼合作的示范效应。雅万高铁不仅是印尼国家历史上的第一条高铁,也是东南亚地区的第一条高铁,同时也是中国高铁首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在海外落地。这充分表明了中国在东南亚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志性落地。

  一系列成果显示出中印尼合作不仅具有双边意义,还有地区示范效应,能够为整个地区发展带来更加深入的启示性作用,也能为推动构建中国与周边地区命运共同体带来更强劲动力。

资料图:雅万高铁高速动车组。姜超 摄
资料图:雅万高铁高速动车组。姜超 摄

  中新社记者:此次访问泰国,是习近平作为中国国家元首首次访泰,这一“首次”意味着什么?今年也是中泰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10周年,此访将如何引领共建中泰命运共同体,赋予“中泰一家亲”新内涵?

  张腾军:今年以来,中泰两国高层互动密切。7月,双方外长会晤就“共同建设中泰命运共同体”的愿景目标达成一致,为“中泰一家亲”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中泰高层往来为习近平主席访问泰国营造了良好氛围。

  习近平主席这次访泰,有助于进一步厚植中泰传统友好关系,为两国和地区发展注入强大信心和强劲动能,推动中泰合作进一步走在区域合作前列。近些年来,中泰两国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中泰铁路等重大合作项目扎实推进。此次访问将有助于推动纵贯南北、连通欧亚的中老泰铁路早日全面贯通,以通道促物流、物流促经贸、经贸促产业,从而推动沿线开展全方位合作,为三国民众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利益。更有助于为构建地区命运共同体注入新动能,为世界注入更多正能量和稳定性,共同发出亚洲国家致力于和平发展的强音。

  聚焦热点议题阐明中方主张

  中新社记者:我们注意到,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成为习近平外访期间的高频词,中方提出具体倡议措施。您如何看待中方主张对于稳定全球产供链的意义?如何看待国际上一些“脱钩”言行的危害性?

  张腾军:习近平主席专门提及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有几重含义:

  一是全球产供链体系遭受严重威胁。这种威胁根本原因在于一些国家、一些势力大搞“脱钩断链”,试图通过破坏现有产供链稳定来谋取自身利益。二是从现有的全球治理机制来说,各国缺乏有效合作。在多边场合,更有必要共同探讨如何尽快稳定全球产供链。三是作为全球产供链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和负责任大国,中国也需要发出声音。习近平主席提到,要“打造便利、高效、安全的亚太产业链供应链”。这些倡议本身就凸显了中国的独特作用。

  国际上一些“脱钩”言行,破坏的是各国合作基础,导致出现两个世界、两个体系、“两个平行市场”,使得一些国家被迫要在中国与其他市场之间做选择,这会危害本国利益,也必然会伤害到整个全球产供链体系的长远和健康发展。

  对此,习近平主席强调,这个世界是一体的,各国应该相互合作,而不应该寻求“脱钩”。这很有现实针对性,各方要坚决反对将粮食、能源问题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撤销单边制裁措施,取消对相关科技合作限制。

  中新社记者:乌克兰危机成为两大国际会议绕不开的议题。此访期间,习近平阐述对乌克兰危机的看法,亮明了中国主张。您认为中方立场对于弥合分歧凝聚共识,推动局势缓和降温有何意义?

  张腾军:首先进一步明确在乌克兰危机上的立场。中方始终主张停火、止战、和谈。习近平主席还提到,“支持并期待俄乌双方恢复和谈,同时希望美国、北约、欧盟同俄罗斯开展全面对话”。

  其次进一步阐明了乌克兰危机的历史和现实启示。习近平主席指出,面对乌克兰危机这样的全球性、复合性危机,有这么几条值得认真思考:一是冲突战争没有赢家;二是复杂问题没有简单解决办法;三是大国对抗必须避免。

  这三条非常有历史和战略高度,启示我们要以更加综合性的视角看待乌克兰危机。比如一些国家在乌克兰危机上“反俄挺乌”,将所有责任都归咎于俄罗斯,但实际上乌克兰危机本身有非常复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现实利益纠葛。

  最后进一步提出中方关于如何解决乌克兰危机的看法。中方一直主张国际社会应为推动乌克兰局势缓和降温创造条件,其中关键在于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共同反对冷战思维和阵营对抗。这种安全观才有可能为乌克兰危机提供彻底解决方案。(完)

【编辑:陈文韬】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