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州 青海各地精彩纷呈

分享到:

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州 青海各地精彩纷呈

2022年11月11日 15:07 来源:《中国新闻》报
大字体
小字体
分享到:

  记者 胡贵龙 作者 潘雨洁/文

  青海湖二郎剑景区湖水清澈。<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记者 孙睿 摄
青海湖二郎剑景区湖水清澈。中新社记者 孙睿 摄

  西宁

  “民族团结进步+” 探索“一社区一特色”品牌

  少数民族占全市总人口的28.57%,西宁市是全国少数民族占比最高的省会,亦是全国首个荣获“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省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宁市召开党外人士通报会、座谈会、民主协商会、“看西宁”活动等200余次,举办宗教界代表人士、党外干部等专题培训班50余期,培训人员1万余人次;各民主党派撰写调研报告近140余篇,报送各类意见建议、社情民意等1000多篇。

  研究制定《西宁市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实施方案》,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健康服务、社区服务、智慧城市、教育综合改革、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等品牌;打造社区石榴籽家园,探索“一社区一特色”品牌。

  目前,西宁市4个县区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并受到国务院表彰,6个县区和4个单位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地区和单位。

  全市300处宗教活动场所打造普法宣传栏、微信普法平台;各级宗教部门、团体、场所举行宣传活动1000余场次。落实专项资金700余万元人民币实施危旧殿堂和僧舍改造,全面落实宗教人员社会保障制度。举办宗教界人士各类培训525期,参训近2万人次。

  全市985家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党支部,打造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践创新基地。

  开展港澳同胞和海外侨商捐资助学活动,累计发放奖教(助)学金共计289.6万元;争取“海联新农村卫生室”项目资金90万,有效提升项目村医疗卫生水平。

  扶持民族地区产业发展,全市157家民营企业结对帮扶247个贫困村,累计投入帮扶资金3.63亿元;2020年以来,全市统一战线助力抗疫,累计捐款捐物4923万余元。

  海东

  改善民族聚居村基础设施建设 打造嵌入式、融入式示范社区

  2019年,海东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2020年,海东市委出台《关于打造青藏高原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新高地的决定》,目前全市累计安排创建专项资金1.1亿元,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167个。

  近五年来,海东市加大资金争取力度,用于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生态环境保护和人居环境整治以及民族文化传承等项目。

  引导在省外“拉面人”融入当地社会,累计与28个城市签订协议书。2021年11月,海东市被评为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城市。

  指导各县区打造嵌入式、融入式示范社区,先后多次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

  在全市宗教界引导精神脱贫和移风易俗,减轻信教群众的宗教负担;支持市佛教协会和市伊斯兰教协会开展解经释教和寺规戒律阐释活动,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健全完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基层组织,各民主党派、无党派、党外知识分子每年提交调研报告20余篇、提案30余件、意见建议50余条。

  全市76家民营企业与104个贫困村签订帮扶协议。2021年,全市非公企业参与乡村振兴金额达1188万元,帮助提供就业岗位6831个,救助600多名贫困生465万元。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开展民主党派考察、培训 打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

  2017年,海西州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五年来,先后修改出台《海西州各级党委(党组)落实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主体责任规定》等9项长效机制,培育打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单位、教育基地)9个。

  组织培训班、通报会、座谈会、宣讲会等,教育培训5万余人(次),走访慰问、谈心谈话等300余人(次)。

  开展藏传佛教寺院“爱国爱教、守法持戒”等活动,每年举办佛教论坛、阿訇论坛、法治宣传月,发挥“百姓宣讲大篷车”、基层“双语”干部等作用,组织广大僧众学习。

  各党派团体与州人大、政协联合调研22次、提交集体提案34件;工商联及工商界代表委员累计提交人大议案35件、政协提案42件;开展民主党派考察、培训6次。

  举办青浙文化经贸交流会,编撰发行《海西政商》2万余册,建立民营经济统战工作联席会议等制度,优化营商环境,与28个异地工商联签订友好合作协议。

  “百企兴百村”中140家民营企业对135个行政村进行产业、就业、技能、公益帮扶;疫情防控期间,全州党外人士、各寺院和宗教界人士、民营企业捐款捐物共计2092.7万元。

  海南藏族自治州

  创新实践涉藏基层宗教治理 建成“侨胞之家”“藏胞之家”

  近年来,海南州制定出台《海南州民族团结进步条例》等一系列指导性和规范性政策措施,2018年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

  建立涉藏基层宗教分级负责和属地管理机制,36个乡镇465个村(社区)明确专人负责宗教工作。

  在海南州同德县创新实践涉藏基层宗教治理试点,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多元主体广泛参与的“一核多元共治”新格局,为全国涉藏基层宗教治理探索新经验。

  投资1300万元实施24座寺庙基础设施建设,培训藏传佛教教职人员2600余人;151名活佛高僧参与乡村振兴、民族团结、植树造林等;每年定期集中整治宗教用品过度使用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形成规范使用长效机制。

  全州党外知识分子共计12195人,其中一些被政府聘请为特约监督员和行风评议员。

  为11户小微企业发放贷款4430万元,6家企业与银行签订2570万信用贷款意向协议。

  建成“侨胞之家”“藏胞之家”,举办境内滞留藏胞和境外友好藏胞亲属代表培训班。

  海北藏族自治州

  建立“中小企业应急过桥基金”

  挂牌民营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基地

  2015年12月,海北州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州”,这是全国涉藏州县首个、青海省首家。

  过去五年,整合省州县各类项目资金1500余万元实施寺院文物保护及基础设施建设;州县两级累计资金1579万元用于表彰;“轮训工程”累计培训宗教人士1200余人(次)。

  争取51家民营企业省级专项扶持资金1691万元;建立全省首家规模1500万元的“中小企业应急过桥基金”,先后为43家企业累计循环借款4875万元,撬动贷款1.22亿元。

  借助山东援助组织民营企业家外出学习,同当地工商业联合会建立友好商会关系。

  “双百”扶贫行动中,全州民营企业共落实资金4161万元,帮扶人口10831人;54家民营企业为疫情防控累计捐款捐物、减免租金324.2万元。

  中国原子城·九三学社全国传统教育基地、省归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两弹一星”精神学习实践基地、全国民营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基地在海北挂牌成立。

  凝聚侨心侨力,40名贫困大学生、60名优秀教师和80名优秀高中生累计获得奖教助学金62万元,投资115万元改善23座村级卫生室基础设施。

  玉树藏族自治州

  31万群众享受生态红利 1.56万农牧民实现转产就业

  五年来,玉树州制定出台《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玉树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完成州本级和4市县国家级示范创建。

  设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标识牌300余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展累计接待参观8000余人次;举办“民族团结杯”各类文艺活动;开展“玉树人在西宁”调研;普及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实现中小学使用国家三科统编教材全覆盖。

  全州206个生态畜牧业合作组织现金分红突破3000万元;三江源国家公园中1.8万名牧民端上“生态碗”,人均年增收2.16万元;草原奖补、牲畜灾害保险的落实,让31万群众享受生态红利;技能培训让1.56万农牧民实现转产就业,1.5万户群众的住房得到改善。

  宣讲团进寺入舍,发放宣传手册3万余本,口袋读本3800余份,干部工作读本600份;加强宗教人士培养和省藏语系佛学院玉树分院建设,完成藏传佛教教职人员州县乡三级培训任务1.82万人次;佛教协会广泛动员僧俗群众,参与疫情防控、生态保护等。

  果洛藏族自治州

  组建智库 挖掘历史 纵深推进民族团结

  果洛州委高度重视统战工作,逐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有关方面各负其责的大统战工作格局。

  纵深推进民族团结,组建专家智库,挖掘、整理、研究历史事实,开展班玛县红军沟、查朗寺等红色教育,制作微电影、专题片等文化产品“精准滴灌”。

  全州66座寺院、23处固定宗教活动处所、2处佛学院教学基地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财务工作逐步实现公开标准化。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全面推进,退牧还草、水生态环境修复等重大生态工程有序实施;先后建成生态农牧业产业基地205个,打造A级旅游景区16个;生态补奖和生态管护绩效管理机制不断完善,牧民群众普享生态红利。

  借助上海援助加大干部培训,少数民族干部成发展“生力军”;宗教界代表人士参加州县培训2470余人次、省级培训1600余人次。

  五年来,全州43家民营企业结对帮扶30个贫困村,累计投入项目资金、产业资金达1200余万元;全州民营企业家和非公经济人士累计捐款捐物达210余万元,先后向玉树雪灾、疫情防控、5·22玛多抗震救灾捐款捐物450余万元。

  黄南藏族自治州

  深化对口援助帮扶 探索解决寺庙僧尼养老难问题

  2019年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五年来,黄南州研究制定《黄南州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实施意见》等措施文件,细化分解为64项具体任务。

  建成71个非遗传习中心,举办热贡艺术节、“五彩神箭杯”国际邀请赛、那达慕等,出版热贡文化系列书,拍摄6部影视宣传片,同仁市被命名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投入641万元打造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工程,建设州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寺庙展览馆。

  学校全面推行国家统编教材,深化天津对口援助帮扶,每年组织200名农牧民家庭子女到津京研学;先后与省内外相邻的13个县、18个乡镇、143个村结成民族团结进步友好对子。

  培养“僧讲僧”法治宣讲骨干,开展寺庙宣教活动1351次;宗教界代表人士录制爱国爱教公益宣传教育片;定期举办全州活佛经师(堪布)、寺庙民管会主任政策法规培训班。

  连续举办七届黄南州“佛教论坛”,全州党政干部与宗教界人士“结对子”;组织宗教教职人员种植树苗22万余株,累计清理垃圾121吨;开展宗教教职人员义诊、免费体检467人次。

  投资3.3亿元实施寺庙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投入2000万元提升消防安全能力;投资1800万元实施“敬老院”建设项目省级试点,探索解决寺庙僧尼养老难问题。

  全国140多家民营企业参加“黄南招商推介会”,促成总投入6200万元的农林牧项目框架协议,引荐61家特色产品生产企业入驻电商平台。

  2017年规范藏胞登记以来,共接待回国探亲藏胞154人,加强藏胞管理服务;州民族博物馆被中国侨联命名为“中国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编辑:李岩】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