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自立自强:相约浩瀚太空,逐梦航天强国

分享到:

科技自立自强:相约浩瀚太空,逐梦航天强国

2022年09月29日 05:57 来源:人民日报
大字体
小字体
分享到:

  相约浩瀚太空,逐梦航天强国(科技自立自强)

  核心阅读

  从航天任务连战连捷到重大航天工程深入推进,从空间科学探索到航天科技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10年来,一次次振奋人心的火箭腾飞,一项项令人惊叹的航天成就,勾勒出航天人接续奋斗的轨迹。10年太空之约,见证着中国载人航天的跨越之旅,也见证着中国航天事业由大向强的铿锵步履。

  “每前进的一小步,都是梦想的一大步,中国空间站永远值得期待!”9月2日,神舟十四号航天员刘洋完成首次出舱时,如此感叹。

  10年前,刘洋搭乘神舟九号载人飞船首次飞天,离开“天宫一号”时曾许下愿望:“我一定会再回来。”10年后,刘洋实现了再次飞天的梦想。

  10年太空之约,见证着中国载人航天的跨越之旅,也见证着中国航天事业由大向强的铿锵步履。

  “新时代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让我有了绽放青春的舞台”

  10年前,吴华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最年轻的科技人员之一。多年来,他在一次次跨岗位、跨专业、跨领域的锤炼中,成长为中国载人航天史上最年轻的0号指挥员,担负着飞船发射航区“发令官”的重要职责。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受命出征;吴华第一次从幕后走到聚光灯下,执行0号指挥员的使命。为了完成好任务,他每天吃住在现场,白天、晚上都要到发射场各个点位,对千余套设施设备进行巡查,11层的塔架不知爬了多少趟。

  “点火!”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吴华清晰洪亮的口令声响起,通过电波传向世界,展现了中国航天人的自信。

  和吴华同为80后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科技人员张润红,也有同样的经历。

  “成为我国首位女性‘01’指挥员”,这是张润红内心深处的梦想。

  “01”指挥员负责组织协调发射场各系统按照计划和节点推进工作,直至火箭发射。为此,张润红学习了每个系统的知识,取得了所有岗位的“资格证书”。2018年11月1日,张润红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担任第四十一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任务“01”指挥员。如今她作为“01”已成功指挥了6次航天发射任务。

  中国首位太空女教师王亚平圆满完成神舟十号任务后,在逐梦星河的路上,一次次挑战自我、挑战极限。她作为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再度出征太空,成为中国首位出舱的女航天员,实现了从飞上太空到漫步太空的梦想。

  “新时代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让我有了绽放青春的舞台。”王亚平庆幸自己身处一个伟大的时代。

  “中国航天下一个五年、十年将涌现更多精彩、铸就更大辉煌。”神舟十四号乘组指令长陈冬在天地连线时说。

  “希望能陪伴更多的中国航天器飞向更远的深空,去探索更多的未知”

  这是一张悬挂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大厅的巨幅照片:孤独的玉兔二号月球车调转相机镜头,回望自己代表人类在月球背面走出的第一行足迹。

  这行足迹,承载着飞控团队无数个日夜创新攻坚的汗水。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遥操作团队成员荣志飞每每看到这张照片,总会想到这句话——“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不是一片坦途,唯有创新才能抢占先机。”

  月球车在月背巡视,这在人类航天史上尚无先例,没有成熟经验可以借鉴。月背看上去整体平坦,实际上遍布各种撞击坑,每前进1厘米都危险重重。月球车一旦掉进去,就有可能永远爬不出来。荣志飞和团队成员从零起步,突破月面地形建立、月球车路径规划与行走控制、虚拟现实操作与控制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驾驶玉兔二号月球车行驶里程超过1200米、正常工作超过3年。

  在玉兔二号月球车遥操作实践基础上,他们构建了火星车遥操作技术体系。如今,在团队的精心呵护下,火星上的祝融号火星车已行驶近2000米,获得了大量科学研究数据。

  “希望能陪伴更多的中国航天器飞向更远的深空,去探索更多的未知。”从“玉兔二号”到“祝融号”,荣志飞如此畅想未来。

  深空探测,轨道先行,高精度定轨不可或缺、至关重要。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轨道控制专家刘勇和团队攻克非对称降轨、轨道平面机动、环月注入轨道等难题,实现了国际上首次从月球飞往日地L2点的飞行控制。2020年12月17日,按照他们精算的轨道方案,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1731克月壤精准返回地球。

  10年来,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飞控团队突破掌握58项飞控关键核心技术,填补44项国际国内空白,为我国建造空间站、完成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跻身行星探测世界先进行列发挥重要作用。

  2017年7月,一场“中星9A”卫星的应急抢救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打响。“中星9A”发射入轨后,初始轨道远地点高度与预定初始轨道远地点高度产生了极大的偏差。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科技人员奋战16个昼夜,准确实施了10次轨道调整、6次定点捕获,抢在最后时间窗口,让卫星成功定点于预定轨道,为国家挽回价值10多亿元的重大资产损失。

  航天测控专家李恒年就来自这个团队,他多次带领团队创造“地上人抢救天上星”的航天奇迹。近年来,面对太空轨位资源紧张的挑战,他们打破国际传统“多星共位”控制模式的束缚,研究提出全新的解决方案,突破了同步轨位资源高效利用的难题,为保护我国太空资产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太空资产是国家战略资产,要管好用好,更要保护好。这成为航天测控人追星揽箭的不竭动力,与浩如烟海的数据、纷繁复杂的程序打交道,引领着一颗颗“中国星”安全稳定运行。

  四大发射场功能布局持续优化,航天发射次数屡屡刷新纪录

  航天发射领域一直是创新比拼的高地。

  2022年3月29日,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首飞成功,标志着我国首个“智慧发射场”首战告捷。这是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加强技术创新和实践创造的生动缩影。

  发射指挥员张鑫介绍,如今的发射工位,改变了以往火箭临射前大量人员近端操作的传统模式,实现了火箭发射前4小时内无人值守,大大提高了指挥管理效率。

  海风吹拂,椰林映衬,塔架矗立。前不久,执行梦天实验舱发射任务的长征五号B遥四火箭安全抵达文昌航天发射场,与先期运抵的梦天实验舱一起,正在紧锣密鼓开展发射场区总装和测试工作。梦天实验舱成功发射后,中国空间站将形成“T”字基本构型,中国人将拥有自己独立建造、独立运行的“太空家园”。

  瞄准“建设世界一流航天发射场”的目标,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重型火箭、商业航天发射工位等重大工程全面开启,一座瞄准世界一流的文昌国际航天城正在崛起。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由大向强,我国第一个现代化新型航天发射场——文昌航天发射场正成为中国空间站建造母港、中国行星探测母港、中国探月新母港。

  10年间,我国四大发射场功能布局持续优化,航天发射次数屡屡刷新纪录,海上发射填补我国航天海基发射能力空白,多型新一代火箭先后成功入列。10年来,从航天任务连战连捷到重大航天工程深入推进,从空间科学探索到航天科技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一次次振奋人心的火箭腾飞,一项项令人惊叹的航天成就,勾勒出新时代航天人的奋斗轨迹。

  余建斌 刘显波

【编辑:房家梁】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