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刘洋:“东方油画”唐卡蕴藏着哪些文化交融符号?

分享到:

东西问|刘洋:“东方油画”唐卡蕴藏着哪些文化交融符号?

2022年09月07日 19:3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大字体
小字体
分享到:

视频:【东西问】刘洋:“东方油画”唐卡蕴藏着哪些文化交融符号?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拉萨9月7日电 题:“东方油画”唐卡蕴藏着哪些文化交融符号?

  ——专访西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刘洋

  中新社记者 赵延

  唐卡在雪域高原传承已有千余年。这种曾被西方称为“东方油画”的艺术形式,讲究在方寸之间绘出万千景象。唐卡在绘画程序等方面与西方油画十分接近,其艺术形式和技法不仅受印度、尼泊尔绘画风格影响,还深受唐代绘画风格和中原内地山水画影响,独具一格。唐卡中究竟蕴藏着哪些文化交融的符号,西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刘洋近日就此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一直以来,充满“神秘感”的唐卡,为何广受收藏家追捧?

  刘洋:唐卡之所以显得“神秘”,是因为人们对它了解不够。唐卡分为手绘和非手绘。手绘唐卡其实是用玛瑙、珊瑚、朱砂等天然名贵矿物为颜料,绘制在布幔上并以彩缎装裱的卷轴画,题材以宗教为主,涉及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民间传说、世俗生活等领域,被称为“藏文化百科全书”。

  传统唐卡是整个藏族文化的集大成者,内容包含历史、山水、人文、藏医、天文、历法等,作为传统“工巧明”(工艺学)的具体体现,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2006年唐卡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更加受到国内外爱好者追捧。2014年,中国收藏家刘益谦以3.48亿港元拍下一幅明代永乐的刺绣唐卡,创造了迄今唐卡拍卖金额的最高纪录,并使这一艺术形式迅速成为关注焦点。

明永乐刺绣唐卡《御制红阎摩敌》 <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发 受访者供图
明永乐刺绣唐卡《御制红阎摩敌》 中新社发 受访者供图

  唐卡绘画是中国绘画中最具特色的画种之一,也是中国西藏最重要且最具特色的绘画表现形式之一。如今,人们在布达拉宫、西藏博物馆或寺庙里,可以看到很多已有千年历史的唐卡文物,颜色依然亮丽、璀璨夺目。

  为什么唐卡不易褪色?全世界的绘画中,唐卡有着独特的一面,就是用金银及其他宝石作为颜料,均来自天然植物和矿物,加上画师的调色比例、上色技法等工艺,其颜料十分牢固、不易脱落。此外,保存方式也十分重要。藏族百姓认为供奉唐卡十分神圣,保管也格外小心。卷轴的形式便于携带,十分适用于古时游牧生活的藏族民众,平时妥善收藏,供奉时再取出。

  中新社记者:唐卡曾被西方人称为“东方油画”,其艺术表现形式与油画有何差异?

  刘洋:唐卡的表现形式及绘画程序与油画十分接近。如唐卡绘画前,需对画布进行绷、刷胶、打磨等工序。打草稿时,用木炭条或铅笔在画布上勾勒线条,以及后面上色等流程。因此,一些刚接触唐卡的西方人,会把唐卡称为“东方油画”。

  唐卡有着与国画、油画不同的审美特征,既有意象造型的基本审美性,又充满了象征性和唯美性。

  人们所熟知的是20世纪西藏著名藏族唐卡画师安多强巴,他曾是西藏自治区美术家协会首任主席。他秉承西藏唐卡艺术厚重、精细、华美的风格,借鉴西方写实画派的精髓要义,创造了独树一帜的藏族传统写实绘画,开创了藏族传统绘画创新发展的新篇章。

  他常以女神为主题,画得最多的就是度母,所塑造的女神形象,不仅展现了西方文艺复兴的艺术特点,还融入理解。安多强巴认为:西藏绘画艺术要发展,必须突破造像度量经的局限性,否则只能原地踏步。他对自己笔下描绘的释迦牟尼、度母等造像比例和表现方法大胆改革,使佛祖、度母的造像和神态更自然和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趣味。

安多强巴绘制的《度母》唐卡。<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发 受访者供图
安多强巴绘制的《度母》唐卡。中新社发 受访者供图

  中新社记者:唐卡如何见证汉藏交流的历史,其绘画元素如何与国画相互影响,进而形成特色?

  刘洋: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各个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进步和发展。唐卡的传承和发展,吸收了各民族文化精髓。

  从艺术形式上看,唐卡技艺受到唐代绘画风格影响,中原青绿山水样式不断融入唐卡画中。后来,唐卡还大量吸收内地山水画和工笔画的规律及技法,例如,让天上彩云团抱,地上山石起伏,让天界菩萨坐立于浮云之上,地界人物行走于绿色的山水间,从而使整体布局生动活泼、富有层次。14世纪唐卡卷轴画《女神》,是现存最早、全面运用汉式山水画技法创作的画作,其中青绿色的岩石,程式化的云彩,茂密的树叶,显然受到汉式的启迪,空间构图层次非常连贯。

14世纪唐卡卷轴画《女神》局部。<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发 受访者供图
14世纪唐卡卷轴画《女神》局部。中新社发 受访者供图

  内地与西藏文化是一个相互交融的过程。早在吐蕃时期,孔子的盛名就随着唐蕃之间的文化交流而远播西藏,并得到藏族民众认同。在清代唐卡《神变王孔子(贡则楚吉)》中,孔子作为儒家的道德圣贤,被西藏民众改造成“圣、神、王”三位一体的贡则楚吉杰布(杰布,藏语意为“王”)。藏传佛教中,把贡则楚吉杰布视为文殊菩萨的弟子或其化身,尽管两者形象相差甚远,但是基于藏民族自身文化传统的需要,进而发挥自己想象力,对孔子形象进行认同改造。

清代唐卡《神变王孔子(贡则楚吉)》 <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发 受访者供图
清代唐卡《神变王孔子(贡则楚吉)》 中新社发 受访者供图

  这也说明历史上中原文化对唐卡内容产生的影响。作为藏族百科全书,唐卡通过绘制的图样,起到记载和流传的作用,是汉藏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从历史进程看,西藏文化自古就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西藏文化未受佛教影响前就与中原文化在许多领域具有互融性。

  其中,与松赞干布相关的传记唐卡有很多,现存于布达拉宫的《松赞干布画传》,详细地描绘了松赞干布向唐求婚、迎娶文成公主,以及修建大昭寺的故事。大昭寺建成后,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亲自在寺门外栽插柳树,即著名的“唐柳”。西藏百姓十分爱护这株柳树,将之视为藏汉百姓亲如一家的信物,并加以神化——传说此树是文成公主带到吐蕃的释迦牟尼佛像的头发落地而生。这幅唐卡,清晰地记载着“唐柳”和“唐蕃会盟碑”等,也是汉藏友好交往的见证。

  中新社记者:如今唐卡绘画走进课堂,有了完整的传承体系。在传承与创新中,唐卡还有哪些现代表达形式?

  刘洋:传统藏族唐卡艺术的传承基本为家族、师徒模式,并已延续上千年。从上世纪末开始,唐卡艺术教育正式走进西藏高等院校的课堂,与现代教育模式并轨。西藏大学成为全国首个开设唐卡专业的高校,对学生的培养层次也从初期的大专、本科逐步过渡到硕士、博士研究生。

刘洋在课堂上指导学生绘画技巧。<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记者 李林 摄
刘洋在课堂上指导学生绘画技巧。中新社记者 李林 摄

  如今,中学美术课堂也引入了唐卡艺术教学,这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和创举,可以让学生尽早接触和了解藏族传统美术,拓宽艺术创作的思路,对学生的艺术综合能力提高具有积极作用。

  文化的融合,带来了创新与发展。唐卡的创新,对每个艺术工作者都是挑战。通过大胆的想象与唐卡元素自由组合,运用唐卡绘画各种表现技巧,以高度概括的艺术手法,表现西藏地区的新生活、新风俗,形成独特艺术风格,其中蕴藏的“真、善、美”无所不在,我们称之为“新唐卡”。

  “新唐卡”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既是当下的,又是对未来有所启发的。把美术教育和民间美术相结合,寻求民间美术、现实生活和当代艺术的融合,是推进唐卡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今天,人们应以更开阔的心境和多元化的思路,更积极地传承好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

  用现代语言向世界讲述“西藏故事”,呈现出跨文化的意义。在大美术的观念下,将唐卡艺术的精神传承下去,与时俱进,转变艺术教育的观念和方法,注重交流和探讨,积极进行教育创新,可为唐卡艺术走向世界艺术巅峰铺下基石。(完)

  受访者简介:

刘洋 <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记者 李林 摄
刘洋 中新社记者 李林 摄

    刘洋,西藏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藏族美术、唐卡文化、中国画及藏汉文化交流研究。西藏自治区美术家协会会员、书法家协会会员、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曾发表《神秘的唐卡艺术走进普通课堂》《体验式教学使唐卡艺术课堂充满活力——西藏美术唐卡案例实践与思考》《青绿山水融入唐卡艺术的意义浅探》等学术论文。

【编辑:苏亦瑜】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