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 | 史洋:每年飞越“一带一路”,北京雨燕因何堪当“生态大使”?

分享到:

东西问 | 史洋:每年飞越“一带一路”,北京雨燕因何堪当“生态大使”?

2022年08月15日 18:5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大字体
小字体
分享到:

视频:【东西问】“空中旅行家”北京雨燕 为何选在北京“安家”?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8月15日电 题:每年飞越“一带一路”,北京雨燕因何堪当“生态大使”?

  ——专访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高级工程师史洋

  作者 徐婧 杜燕

  北京雨燕,是世界上目前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野生候鸟,于1870年由英国鸟类学家罗伯特·斯温侯在北京首次采集到这一亚种并为其命名。它们每年春天,从非洲南部飞至北京,在高大宏伟、层台累榭的古建筑上安家筑巢、繁育后代。到7月至8月,又从北京出发,经由亚欧大陆飞回非洲。雨燕迁徙途经的国家,大部分位于“一带一路”沿线,被称为“一带一路”上的“生态大使”。

  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福娃“妮妮”原型,到2022年北京中轴线申遗的首个数字形象,穿过数百年风雨阳光的“北京雨燕”,可谓是历史北京、文化北京、生态北京的代表之一。

  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高级工程师史洋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讲述“北京雨燕”往返跋涉万里的故事,阐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北京方案与行动。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北京雨燕”名字从何而来?在中国其他城市,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城市中是否有它的同类?

  史洋:雨燕在全世界广泛分布,中国的雨燕多见于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向南可分布至四川北部、湖北西部和江苏北部。

  说到“北京雨燕”,中文正式名为普通雨燕北京亚种。英国鸟类学家罗伯特·斯温侯1870年在北京首次采集到这一亚种,将其拉丁学名命名为Apus apus pekinensis,北京雨燕由此得名。

北京雨燕。<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记者 富田 摄
北京雨燕。中新社记者 富田 摄

  我们经常唱:“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这里的燕子是家燕。其实,北京雨燕和家燕并非“近亲”。

  雨燕是夜鹰目,属于攀禽;而家燕、金腰燕,属于鸣禽。从身体构造上看,雨燕不像家燕三趾在前、一趾在后,它的跗跖很短,脚趾四趾都向前,这导致它们落地后很难支撑起身体,也不能在平坦的地面走动,更无法像其他鸟那样借助腿部的蹬力起飞。

  因此,雨燕想尽办法不落地。只有在哺育幼鸟时,雨燕才会短暂地寄居在悬崖上或落在巨木枝头上。平时,飞行过程中,雨燕的两只脚会收起来躲在羽毛里,仿佛是一只没有脚的鸟在空中自由飞翔。

  被称为“无脚鸟”的雨燕,飞翔时,窄长的翅膀一般充分展开,形成一条弧线,时速能超过100公里。雨燕的喙很短,不像其他鸟类用喙去“捉”虫子,而是在飞翔过程中,张大喙让飞虫“自投罗网”。即便喝水,也是张着喙从水面掠过。

  有研究表明,雨燕一生几乎不落地,甚至在空中交配、休息。

  中新社记者:北京雨燕为什么喜欢高大的古建筑?在北京这样的现代化大都市中,它们的生存状况如何?

  史洋:每年春天,北京雨燕陆续从非洲飞回北京栖息和繁殖。市民、游客在正阳门城楼、颐和园廓如亭、北海公园九龙亭等地,经常可以看到飞驰而过的雨燕,老北京人称呼雨燕为“楼燕”。

飞翔在北京北海公园上空的北京雨燕。<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发 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 供图
飞翔在北京北海公园上空的北京雨燕。中新社发 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 供图

  说雨燕喜欢古建筑,还得从它的“本性”讲起。一方面,北京有许多高大宏伟的古建飞檐翘角,且梁、檩、椽纵横交错,形成了一个个木制的“人造洞穴”,为雨燕提供了理想的繁殖之所,并能有效预防天敌的捕食;另一方面,选择在高大的建筑物筑巢繁衍,对于“无脚鸟”雨燕而言,身体从高空自然跌落过程中,展翅即可飞行。

  新中国成立之前,北京基本没有现代高层建筑,雨燕主要选择皇家建筑、寺庙古塔等筑巢,雨燕小巧灵活的身姿与精美的古建相映成趣,成了古都北京的生态符号。尤其是傍晚集群飞翔的雨燕,还成了一种标志性景观。

  近几年的调查发现,随着城市“长高”,原本只在古建筑筑巢的雨燕逐步适应了城市化发展,开始选择在现代都市的桥梁洞穴、空隙等高大现代建筑栖息。

  从目前的调查数据看,栖居现代建筑的雨燕数量要多于栖居古建筑的。例如,去年调查中,单个点位出现的雨燕数量最大值是1400只,这一数据出自百子湾桥、天宁寺桥。

北京天宁寺桥附近的北京雨燕。<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记者 富田 摄
北京天宁寺桥附近的北京雨燕。中新社记者 富田 摄

  除了在城市的高大建筑物附近看到雨燕,近年来,市民也常在郊区的高空中见到飞翔的雨燕。

  这些都从侧面反映出来,雨燕在北京的栖息范围在不断扩大,这离不开北京整个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不断丰富。

  中新社记者:北京雨燕的迁徙路线是如何“破解”的?它们迁徙途中会经过哪些地方?

  史洋:北京雨燕的“旅途之谜”是近些年才被揭晓的。

  在2014年,中外鸟类学家、环志能人等将一批迷你光敏定位仪藏身于数十只北京雨燕背部,它们背上“小书包”翻山越岭。

  根据监测数据,人们发现北京雨燕长途飞行约3万公里,飞过内蒙古,越过天山山脉和红海,穿越37个国家,到达非洲南部越冬,次年春天再返回北京。上述路径显示,雨燕迁徙途经的国家,大部分位于“一带一路”沿线,它们堪称“一带一路”上的“生态大使”。

2014年监测到的北京雨燕飞行路线。<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发 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 供图
2014年监测到的北京雨燕飞行路线。中新社发 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 供图

  监测还发现,雨燕主要在大陆上迁徙,较少跨越海洋,会选择几个地点短暂停歇,主要的停歇地点是刚果盆地、红海西南岸以及里海南岸地区。它们还会在迁徙过程中根据食物情况调整飞行时间,比如,雨燕秋季向南迁的整体时间较长,春季北迁的整体时间更短。

  为了摸清北京雨燕的分布情况,保护北京地区的雨燕种群,2017年,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联合北京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北京市宣武青少年科技馆发起了北京雨燕科学调查项目,在30个有雨燕分布的地点开展调查。目前参与调查的很多志愿者都是社会公众自愿报名招募而来。

  作为野生动物保护部门,我们希望能更多了解雨燕的“游京路径”、觅食范围,也希望能了解在傍晚时分成群盘旋的雨燕们在夜幕下去了哪里。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将能通过更多先进的科技手段,比如使用更轻便的定位器、更能吸引雨燕的人工巢穴,来实现对雨燕的精准观察,从而开展分析研究,从生物多样保护的角度来降低雨燕的生存风险,有的放矢做好保护工作。

  中新社记者:近年来,北京雨燕备受关注。北京雨燕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吉祥物之一的原型、是北京中轴线申遗打造的首个数字形象,甚至还“飞”进今年的高考题目中。在您看来,北京雨燕的保护有什么示范意义?

  史洋:鸟类是自然的精灵,是人类的挚友,是社会文明的写照。

  全球鸟类种类特别多。单是在北京,如果把带“燕”字的鸟限定在燕科和雨燕科两大类,就有九种,包括普通楼燕(即北京雨燕)。

  在中国,“燕”总和人在同一屋檐下生活。“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古人爱鸟、护鸟可以从古诗词中窥到一二。

  近年来,北京雨燕受到越来越多关注,但算不上热门研究物种,且北京雨燕并不是一个濒危种。

  不过,从生态学上来讲,普通物种同样重要。据推测,目前北京的雨燕种群规模达到一万只以上,比十余年前明显增加。

  这些年,北京建设了大尺度生态板块,形成了多样化的植被和生态环境,通过连接生态廊道,促进生态系统的连通性和完整性。同时,北京建设了一批城市森林,并先后建成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79处,总面积36.8万公顷,使全市90%以上的国家和地方重点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

  《北京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显示,在北京这片1.6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有596种野生动物繁衍生息,其中野生鸟类超过500种。这些数据证明,北京已成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

  如今,北京雨燕成为北京中轴线申遗打造的首个数字形象,可谓当之无愧。作为全世界唯一一个以“北京”命名的鸟类,北京雨燕已在正阳门上筑巢600多年,是北京中轴线上的“老北京”,是历史北京、文化北京、生态北京的代表之一。

北京正阳门附近的北京雨燕。<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发 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 供图
北京正阳门附近的北京雨燕。中新社发 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 供图

  作为野生动物研究人员,我们希望北京雨燕不仅成为古都文脉的传播使者,也能带动公众关注更多野生鸟类、关注更多野生动物,进一步推动北京建设生物多样性之都。(完)

  受访者简介:

<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记者 杜燕 摄

中新社记者 杜燕 摄

  史洋,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高级工程师,北京雨燕调查项目负责人。从事野生动物救护工作近20年,尤其擅长鸟类的救护。北京雨燕调查项目的主要工作是在北京城区20余个有雨燕分布的地点,调查它们的巢址、数量等信息,每年4月至8月开展,截至目前,根据调查数据推测,北京地区雨燕种群的规模达一万只以上。

【编辑:叶攀】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