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解放军北部战区某部副研究员李新:保障高效联合作战指挥

分享到:

记解放军北部战区某部副研究员李新:保障高效联合作战指挥

2022年08月06日 11:4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大字体
小字体
分享到:

  中新社北京8月6日电 题:记解放军北部战区某部副研究员李新:保障高效联合作战指挥

  作者 李纯 李祥辉 彭小明

  22岁那年,还是解放军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学员的李新,第一个报名参加学院舢板远航训练,在无人岛上靠啃西瓜皮、捉鸟捕蛇捞海蜇充饥,成功横渡渤海海峡。

  今天,44岁的李新已是解放军北部战区联合指挥中心某保障队的副研究员,一如当初那个坚持不懈的舢板少年,在保障高效指挥作战的“海洋”里不断砥砺前行,推动指挥保障业务融入联合作战指挥链路。

  从“行业精英”到“门外汉”

  2016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区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不久后,北部战区下发新调整组建单位选调干部的通知。“战区主战”“联合作战”“新质力量”,这些词语在李新脑海里挥之不去。他选择奔赴战区,从原单位副团职副处长岗位调任战区联指中心某保障队正营级业务室主任。

  打起背包来到战区报到,李新带了一大箱子书。同来这个新组建单位报到的80余名同事,来自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等各军兵种的70多家单位,每个人都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

  从指挥岗位调整到技术岗位,面对全新职能、全新领域、全新专业,李新从“行业精英”瞬间变成了“门外汉”,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他暗自鼓劲:“谷底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连冲锋的勇气也一同跌落。”

  没有大纲和教材,李新开始搜集资料,自费订阅学术刊物,挤出业余时间一年啃完联合作战相关的12部著作。为了取得联合作战的“资格证”,他一手熟悉全新业务,一手备考战区联指中心前台值班资质,很快就获得了首批值班资质。

  打通进入指挥链“最后一公里”

  “XX舰,跟踪监视。XX舰,喊话驱离。”某次处置一起海上突发情况,李新对战区任务兵力部署、武器装备及周边国家军情对答如流,不仅参与拟制处置方案,还给出了专业建议。在战区联合指挥中心的值班席位上,他多次参与处置类似紧急情况,无一失误。

  2020年,战区机关赋予李新所在保障队作战值班部位运行试点任务,旨在打造首个保障队作战值班样板。重任在肩,李新定下了“事情再难也不推脱”“时间再紧也不糊弄”“工作再多也不过夜”三条铁律。

  一次次推倒重来,一次次攻坚克难,李新先后牵头组织29次全流程全要素演练,随时叫停、滚动修改,反复验证可行性和适用性。团队用半年时间形成了20余项成果,高标准组织4批次试点论证,打通了指挥保障业务进入联合作战指挥链路的“最后一公里”,被上下视为精品。

  从室主任到副队长,从领导岗位到技术干部,李新并不关注职务、仕途,而是把职责、事业摆在了首位。凭借过硬的专业素质,他入选北部战区首批联合指挥保障专家团队成员。

  “一战成名”后再度“亮剑”

  “创客”已成为部队战斗力生成的“倍增器”。参加全军创客大赛,李新不是“新人”。2021年,他牵头组织30人团队首次参赛。面对基础成果不多、研究时间紧张、人力资源短缺的情况,李新一人就参与了4个理论课题研究。

  竞赛不只是拼思维、拼技术,更要拼毅力、拼恒心。李新带领团队恶补了几十篇前沿学术文章,多方比对寻求技术突破。团队不断自我否定,多少次立起靶标,又推倒重来;打破传统观念、克服守旧思想,不断寻求创新、突破。

  集中攻关95个日夜后,李新带领团队连续72小时作业获团队三等奖,负责或参与的4项研究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成果向十多名将军直接汇报。

  “一战成名”只是开始,“亮剑”创客大赛的背后是对锤炼支撑主战能力的持续探索。

  今年盛夏时节,这位入伍26年的老兵再率团队参赛,正紧锣密鼓攻关,每天经历头脑风暴。用他的话说:“没有一场战争是完全相同的,但参加相同的高端比赛,可以积累更多的备战打仗经验。”(完)

【编辑:黄钰涵】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