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科学家:有效的产学研融合才能促进高端材料研发的良性循环

科学家:有效的产学研融合才能促进高端材料研发的良性循环

2022年06月06日 23:26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中新网上海6月6日电 (记者 陈静)复旦大学高分子科学系主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彭慧胜教授6日对记者表示,中国在新材料领域现在是“跟跑者”,在有些地方变成了“并跑者”,后面可能会变成“领跑者”。

  “接下来不光要攻克国外的技术壁垒,还要建设自己更加有效的产学研融合的科学机制,来促进以后高端材料研发的良性循环。”这位科学家认为,“从长远来看,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建立兴趣导向的基础研究文化。”

  电子器件是现代信息化社会发展的源动力,朝着微型化、柔性化、集成化方向发展。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彭慧胜团队从2008年开始得到了变色的纤维器件,目前已创建了二十多种不同功能纤维器件,实现了纤维电子器件的储能、发光、发电、显示、传感、治疗、计算、通讯等系列功能,有些已经可以进行规模化的制备和生产。

  在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瞰见”对话科创人物第10辑中,彭慧胜指出,把纤维电子器件进行集成,可以实现功能的定制,应用于从能源系统到信息技术到物联网、人工智能、大健康,以及未来太空探测领域。他强调,基础应用并重、学科边界交叉、构建有勇气和想象力的团队文化,是他们团队取得诸多科技成果的重要因素。

  “碳达峰”和“碳中和”意味着高耗能、高排放及落后技术的逐步淘汰,新材料企业应如何应对?西安瑞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刘晓春校友认为,要利用绿色化、智能化技术工艺和装备对企业进行升级改造,“虽然短期内势必造成企业成本的上升,但是长期而言,技术的突破和转型可能会带来产业的颠覆性升级。”

  上海锐尔发数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谢永林博士分享了纺织行业染色领域的例子,指出“双碳”对企业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他说,染色导致的水和能量消耗非常高,企业开发了用喷的方法代替染,把刚好需要的染液量喷在布上,而且材料不需要水洗和固色,节省好几道烘干、水洗的过程,能大大减少能量的消耗。他直言,“双碳”对行业也有很大的压力,单设备更换就并非易事。

  科研成果怎么走好“最后一公里”,交接到产业界去?嘉宾们纷纷分享观点。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系副教授,复旦青年创业家教育与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孙金云认为,信息对称、建立信任、合理估值、明确分工、共担风险和长期陪伴,这六个步骤可能是科研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世界的“最后一公里”可供参考的路径。(完)

【编辑:刘星辰】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