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2022高考明日启幕 这份赶考指南请收好!

2022高考明日启幕 这份赶考指南请收好!

2022年06月06日 11:10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中新网北京6月6日(张依琳)7日,2022年全国高考将正式拉开大幕,全国将有上千万学子奔赴考场。

  今年高考期间全国天气如何?如何做好高考期间的防疫?考生证件丢失怎么办?有关今年高考,这里有一份详细指南!

资料图:5月12日,广州市民雨中出行。<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记者 陈骥旻 摄
资料图:5月12日,广州市民雨中出行。中新社记者 陈骥旻 摄

  高温、降雨,这些地区注意防暑防雨!

  根据中央气象台的预报分析,今年高考期间(6月7日至10日),东北、华北地区雷雨天气较为频繁;黄淮、江淮以及江南等部分地区降水相对稀少,同时气温较高;降水最核心的地区将集中在华南、西南等地,局地还会伴随强对流天气。

  高考期间,黄淮及其以南大部地区将出现闷热天气。其中,华南中西部、江南西部、黄淮西部等地,将相继会有极闷热天气出现。

  特别是海南大部、广西南部、广东南部部分地区,高考期间将处于持续极闷热天气之中。

  同时,高考期间,北方大部地区紫外线强度较强,而南方大部地区紫外线强度较弱。

  气象部门建议,在紫外线较强区域,考生出行需注意防晒,特别是在场外等待的考生家长及考务工作者,更应戴好遮阳帽、太阳镜、太阳伞,涂擦防护霜或穿戴防晒衣等,以减少阳光直射,避免晒伤。

6月2日起,北京市非涉疫高三学生可以返校。 <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记者 贾天勇 摄
6月2日起,北京市非涉疫高三学生可以返校。 中新社记者 贾天勇 摄

  高考如何做好防疫?

  为做好考试安全和考场防疫各项工作,保障高考顺利进行,各地也已提前进行了防疫部署。

  根据教育部此前要求,考生应做好考前连续14天本地健康监测,减少不必要的聚集和跨区域流动、不到人群流动性较大场所、不前往中高风险等级地区等。

  北京市规定,一线考务工作人员百分之百接种疫苗、全体考生和考试工作人员百分之百进行48小时内核酸检测、全体考生百分之百进行考前14天健康监测。

  辽宁要求考生须提供每科目考试前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参加考试。对于未按属地防疫要求进行健康筛查或健康筛查结果异常的考生,不得与正常考生同考点(场)参加考试。

  此外,教育部官网介绍,考试时,低风险地区的考生在进入考场前要佩戴口罩,进入考场就座后,可以自主决定是否佩戴;备用隔离考场和中高风险地区的考生,要全程佩戴口罩。

  各地公告中,北京、天津要求,考试期间应全程佩戴口罩。山西提出,考生在进入考场前要佩戴口罩,进入考场就座后,考生可以自主决定是否继续佩戴。

6月2日,山西省太原市,“2022年爱心送考生”活动启动,志愿者们集结领取“爱心送考生”标识牌。 <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记者 韦亮 摄
6月2日,山西省太原市,“2022年爱心送考生”活动启动,志愿者们集结领取“爱心送考生”标识牌。 中新社记者 韦亮 摄

  赶考路上堵车?忘带证件?多地推护考措施!

  公安部日前下发通知,就做好2022年高考安全保卫工作进行部署,要求全国公安机关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做好各项安全保卫工作,确保今年高考安全顺利举行。

  公安部要求,全国公安机关深入细致做好考生安全、出行等服务保障。要强化考点周边秩序维护,持续组织开展“爱心护考”等公益活动,提供高考应急“绿色通道”。

  针对可能发生的考生证件过期、遗忘等突发状况,提前开通申领更换证件等“绿色通道”,对加急申领、换领居民身份证的考生优先受理、优先制证、优先送达;针对涉考车辆轻微违法,教育警告后及时放行。

  针对发生事故、故障的,快速出警处置,必要时提供协助转运服务。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政策,全力协助做好转运、隔离等工作,保障“应考尽考”落到实处。

  交通出行方面,各地在为考生提供爱心送考服务。

  广东珠海启动高考爱心车队公益活动,集结200辆出租车,为高考考生提供免费车辆接送服务。考生可预约报名,由工作人员配对、确认,落实每位考生的送考车辆。届时交警将为爱心车队开辟绿色通道,确保送考车辆及时、安全抵达考场。

  针对今年高考期间以自驾车为主接送考生的情况,北京提出高考期间(6月7日至10日),对持有高考准考证车辆轻微违法不做现场处罚。在每场考试前,加强对重要路口、路段社会车辆的指挥疏导,强化对送考车辆的停车引导,进一步提高送考车辆通行效率。(完)

【编辑:姜雨薇】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