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 | 倪明选:“香港科技大学2.0”如何为全球高等教育范式改革探路?
(东西问)倪明选:“香港科技大学2.0”如何为全球高等教育范式改革探路?
中新社广州5月27日电 题:倪明选:“香港科技大学2.0”如何为全球高等教育范式改革探路?
中新社记者 王坚
香港科技大学(下称“港科大”)(广州)正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理几何中心——广州南沙紧锣密鼓筹建中,预计今年9月正式开学。这所“明星学校”将要进行的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受到瞩目。
港科大(广州)候任校长倪明选曾表示,位于香港清水湾的港科大和位于广州南沙的港科大(广州)将共同构成“香港科技大学2.0”。这是港科大战略发展的关键一步,但意义绝不仅仅限于大学本身。
“港科大2.0”如何探索全球高等教育范式改革的新路径?在教育教学模式方面有哪些新尝试?近日,倪明选校长接受中新社“东西问”栏目专访,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
现将访谈实录摘录如下:
中新社记者:如何理解“港科大2.0”?广州校园与香港清水湾校园将会有哪些互动?
倪明选:理解“港科大2.0”,首先需要界定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关系。尽管两校共同使用“港科大”这一招牌,但实际上这两所学校不是“总校与分校”的关系,而是完全平等的“港科大一体,双校互补”关系。学生可以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方式,在对方校园中修读课程,取得的学分获得两校认可。两校开设的学科专业不重叠,不会相互复制。香港清水湾校园以传统学科为主,广州校园以融合学科为主。
在两校平等的前提下,双方将在科研方面开展密切合作,两校导师可以联合指导研究生、联合申请重大项目、共享大型实验设备(“中央研究设施”,Central Research Facility)。
放眼全球,粤港澳大湾区集“天时地利人和”的利好要素于一体,为“港科大2.0”推动高等教育范式改革、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绝佳土壤和环境。“港科大2.0”要培养面向未来、适应未来科技产业和社会发展的尖端人才,培养具备创造性思维、创新能力、新知识转化能力的领军人才,将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推动知识转移创新,以新科技孵化新兴产业,真正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引擎。
中新社记者:“港科大2.0”有望为全球高等教育范式改革作出什么贡献?
倪明选:以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为目标,“港科大2.0”将破除学科间的壁垒,强调合作。港科大(广州)将在港科大深厚的传统学科基础上,建立以“枢纽”和“学域”为基础的融合学术架构,发展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和前沿学科,这在世界范围内是一项创新举措。
同时,“港科大2.0”将推行教学改革,实行“使命驱动的跨学科主动学习模式”,对老师教学方式进行变革。“港科大2.0”将在学校全面推行跨地域、跨学科、跨业界与学界的“双导师”制度。“双导师”制度中的两个导师必须是不同领域的,比如,一个是做数据科学,一个是做生命科学,那么在精准医疗才有可能做出好的东西。
这些崭新的概念,自提出以来便在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值得一提的是,“港科大2.0”的“港科大一体,双校互补”模式,显著区别于西方高水平大学的分校模式(如加州大学系统的模式),激起来自不同国家教育学者们的问询与探讨。可以想见,“港科大2.0”的探索一旦成功,将在全球的高等教育学界树立起新的范例,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研究、参考乃至效仿的对象。
中新社记者:如何理解“跨学科”模式?“港科大2.0”在这方面会有哪些探索?
倪明选:“跨学科”模式最近十几年才热门起来,在西方成功的案例其实并不多,是什么因素导致此前的“跨学科”尝试无法收到预想的效果?主要原因在于,“跨学科”是不同领域的学者合作解决单一学科无法解决的问题,而一旦合作,由哪个学科来占据主导地位,便成为难以调和的主要矛盾。譬如,“精准医疗”需要医学院与计算机系合作,计算机系在人工智能方面能够做出贡献,但如果人工智能仅仅是充当辅助工具,也并非计算机领域的学者希望看到的。类似这样的问题难以解决。
“港科大2.0”的“双校互补”机制,是我们对港科大(广州)的“跨学科”探索充满信心的重要原因。由于两校开设的学科不重叠,港科大发挥在传统学科领域的研究优势,港科大(广州)侧重开展交叉学科研究。两校错位发展,协同互补,将大大提高合作效率。两校独立的财务系统与奖励体系将减少科研利益冲突,鼓励科研合作积极性,促使双方达成有效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港科大(广州)还会邀请不同领域的业界领军人才担任“兼任教授”,将业界最先进的讯息、实践经验带给学生,带领学生接触业界一线的研究项目及重大工程,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学生的实习、就业以及创新创业提供更多机会。
中新社记者:除了“跨学科”模式,西方高校还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港科大(广州)还将做出哪些革新?
倪明选:港科大(广州)还会借鉴西方高等教育在教学方面的成功经验,培养学生不仅仅“解决问题”,还能够“找出问题”并且是“好问题”的创新力。
港科大(广州)将尊重学生对研究领域的选择自由,给予他们充足空间,去探索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与课题。很多大学里,学生如果想要“转专业”,去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往往却因程序僵化受阻。学生在内地的高校读研究生,从报考的时候就要决定所学的方向。入学以后,导师研究的方向和课题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研究的方向和课题。在港科大(广州),我们会将选择交给学生,学生入学前确定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学一年后,对该领域有了更深的了解,对教授的研究课题也有了认知,学生再来选择细分专业、选择导师、选择课题。
其次,港科大(广州)将重点培养硕士的创新能力,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背景——提出选题——验证选题的循序渐进的方式完成培养。最后,港科大(广州)将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借鉴麻省理工学院等世界顶尖高校的模式,为学生提供场地、设备、器材和必要的培训及辅导,要求学生“做出东西”,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解决方案从纸上落到现实中。学生还要通过演讲,清楚地介绍和说明自己的作品。这些能力的培养,将对学生未来创业与就业产生助益。
中新社记者:港科大(广州)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几何中心,地理位置优越,“港科大2.0”将如何融入大湾区高等教育的规划和发展?
倪明选:港科大(广州)正是因大湾区建设重大机遇落地的。建校三十多年以来,港科大虽然在教学、科研和知识转移等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就,但其发展局限于清水湾校园,在交叉学科等方面的积极探索受到种种资源限制。港科大(广州)的设立,对港科大本身亦极富意义。
我们寄希望于“港科大2.0”,放飞一直想做、却苦于没有机会去做的梦想,为大湾区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培养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在“高精尖”的科学研究领域、尤其是“卡脖子”科技的攻关上作出贡献。“港科大2.0”绝不仅仅是要办一所新的、杰出的大学,更是要对中国乃至全球的高端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提供范例。(完)
受访者简介:
倪明选是一位在计算机科学与工程领域方面卓有成就的学者。他于1980年获美国普渡大学电机工程博士学位,1981年加入密歇根州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后于1989年升任正教授。2002年7月加入香港科技大学并担任多个职位,包括计算机科学及工程系主任与讲座教授、霍英东研究院院长,以及校长特别助理。2015年1月,获聘澳门大学学术副校长、电脑及资讯科学系讲座教授。2019年5月重返香港科技大学出任首席副校长、计算机科学及工程系讲座教授。2021年6月,出任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候任校长。
国内新闻精选:
- 2025年01月08日 20:44:42
- 2025年01月08日 17:19:55
- 2025年01月08日 17:04:52
- 2025年01月08日 13:06:17
- 2025年01月08日 11:13:28
- 2025年01月08日 09:29:59
- 2025年01月07日 21:32:38
- 2025年01月07日 21:23:57
- 2025年01月07日 16:46:19
- 2025年01月07日 14:3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