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 | 杨远柱:袁老周年祭,世界粮食安全吗?
(东西问)杨远柱:袁老周年祭,世界粮食安全吗?
中新社长沙5月21日电 题:袁老周年祭,世界粮食安全吗?
——专访隆平高科副总裁、水稻首席专家杨远柱
中新社记者 白祖偕 傅煜
5月22日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逝世一周年的日子。袁隆平曾长期致力于促进杂交水稻走向世界,“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他毕生的追求和梦想。自1979年首次走出国门起,中国杂交水稻已在数十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研究和推广,对世界粮食安全和良种技术传播作出了重大贡献。
地处长沙的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杂交水稻育种企业,其杂交水稻市场份额全球第一。公司副总裁、水稻首席专家杨远柱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解读“东方魔稻”如何为世界粮食安全献“粮”策。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目前,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在海外的推广应用情况如何?
杨远柱:自20世纪70年代研究成功并大面积推广以来,中国政府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组织,对世界主要种稻国开展了一系列杂交水稻技术援助。90年代初,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首选战略措施。
当前,中国杂交水稻技术至少在全球40多个国家开展试验示范,其中在美国、印度、菲律宾、巴基斯坦、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等十几个国家进行大面积推广,年种植面积逾600万公顷,一般产量比当地常规稻每公顷提高2吨。
美国是最早引进中国杂交水稻技术的国家。1979年,美国圆环种子公司从中国引进3个杂交水稻品种试种,单产较美国良种高165%至180%,美国人惊呼其为“东方魔稻”。次年,美中签订杂交水稻制种技术转让协议,中方派专家赴美传授技术,很快获得成功。而今,美国杂交水稻种植比例近60%,年种植面积约60万公顷。
越南是最早直接应用中国杂交水稻的国家,最多时年种植面积超70万公顷。巴基斯坦是杂交水稻发展最快的南亚国家,目前年种植面积占比20%以上。印度的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逾330万公顷,占水稻播种面积的8%,是中国之外种植杂交水稻面积最大的国家。
中新社记者:中国杂交水稻“走出去”经历了几个阶段?
杨远柱: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2007年以前的“产品走出去”阶段,主要开展种子出口贸易,即直接把杂交水稻商品种子卖给国外种企。二是“科研本地化”阶段,中国种企在海外设立杂交水稻研发中心(育种站),以“本地化”育种,培育真正适合目标国的杂交水稻品种。三是刚刚起步的“对外投资”阶段,中国种企与国外种企成立合资公司,加速海外杂交水稻产业化。
中新社记者:杂交水稻的海外推广主要面临什么困难?为解决这些问题,中国作出了哪些努力?
杨远柱:杂交水稻的海外推广主要面临三个困难。
一是国内杂交水稻品种资源的局限性。过去的中国杂交稻,对南亚、东南亚等热带地区的细菌性病害和稻飞虱抗性弱,雨季种植风险大,加之这些地方的稻田土壤瘠薄、施肥水平低,增产潜力不高。此外,中国杂交稻品种大多直链淀粉含量偏低,米饭黏性重,不适合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习惯吃手抓饭的国家。
二是中国种企总体实力不强。因研发投入低、缺乏国际化研发人才,大多数种企没有“本地化”研发支撑,仍停留在种子贸易阶段。由于国内杂交水稻种子生产成本逐年上涨,出口利润越来越低,单靠出口难以可持续发展。
三是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农民科学种田水平落后,不能做到良种良法,也给推广杂交水稻带来一定障碍。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作出了以下努力:
首先,确立杂交水稻走出去“研发先行”战略。中国种企和科研院所陆续在目标国建立杂交水稻研发中心(育种站),有针对性地开展“本地化”育种,重点解决品种的抗病虫、抗倒、耐低肥、特定品质等性状,显著提高了杂交水稻品种的生态适应性。如隆平高科已在菲律宾、巴基斯坦、印度和越南设立海外杂交水稻研发中心,在海南设立三亚海外杂交水稻研发中心,统筹管理海外杂交水稻育种站。截至2021年,公司在海外审定31个杂交水稻新品种,当年海外杂交水稻种子销量超6800吨,销售产品100%为本地自主研发。中国水稻所在印尼、巴基斯坦也成立了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目前进展良好。
其次,在目标国成立杂交水稻产业化公司,力推生产本地化,大幅降低种子生产成本。一般海外制种收购价每公斤比国内低30%以上,显著提高了种业效益。
第三,强化杂交水稻国际培训。中国商务部、农业农村部、科技部均设立了杂交水稻国际培训项目。作为商务部授予的首个“中国杂交水稻技术援外培训基地”,隆平高科已举办100多期杂交水稻国际培训班,为100多个国家培训近万名农业官员、农技专家,为杂交水稻“走出去”奠定了坚实人才基础。
中新社记者:从中国杂交水稻的研究实践看,您认为种质资源国际合作对于确保世界粮食安全有何意义?
杨远柱:种质资源是育种创新的物质基础,突破性新品种的育成,取决于育种家对优良种质资源的发现和利用。中国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除了“野败”细胞质不育种质的发现外,还得益于东南亚国家或地区恢复系种质的有效利用。
种质资源具有区域进化特性,特异性种质是一个地区生物和非生物逆境长期胁迫进化的结果,一个国家或地区很难拥有所有种质资源。经过半个多世纪发展,目前中国的杂交水稻拥有世界最优秀的杂交水稻种质,与东南亚、南亚地区的种质资源进行杂交改良,对加快海外杂交水稻品种培育,无疑会起到巨大促进作用。因此,种质资源国际合作对于促进优异种质资源的交流、优异基因的挖掘和遗传改良,加快突破性品种的培育,确保世界粮食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新社记者:中国杂交水稻研究为何能取得如此大成就?对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有何更大作为?
杨远柱: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取得突出成就,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因素。
第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利用水稻杂种优势大幅提高水稻单产,解决十几亿中国人的温饱问题,是袁隆平院士开展杂交水稻研究的初心与使命。第二,以袁院士为首的一大批中国育种家,脚踏实地躬耕田野,致力于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才有了中国杂交水稻技术的突破和成功。第三,国家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全国性的大交流、大协作、大会战,攻克了一个个难关,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第四,作为水稻发源地之一,中国水稻种质资源丰富,为杂交水稻研究成功奠定了遗传物质基础。
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与大面积应用,是以袁隆平为代表的中国科技工作者用实际行动给美国人莱斯特·布朗“谁来养活中国”疑问的最好回答。“中国饭碗装中国粮,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手中”,这是中国对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和积极贡献。处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粮食安全形势严峻的今天,我们更有责任承担时代使命,为实现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为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贡献中国智慧、方案和力量。(完)
受访者简介:
杨远柱,隆平高科副总裁、水稻首席专家,兼任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稻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管理委员会委员等,湖南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杂交水稻研究,曾承担三十余项研究课题,主持育成杂交水稻品种349个,其中国审品种216个,累计推广面积6亿多亩。曾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种业十大杰出人物、全国创新争先奖等荣誉。
国内新闻精选:
- 2024年11月23日 17:37:57
- 2024年11月23日 17:28:25
- 2024年11月23日 15:08:22
- 2024年11月23日 11:42:23
- 2024年11月23日 09:39:55
- 2024年11月22日 22:13:46
- 2024年11月22日 17:08:13
- 2024年11月22日 16:41:55
- 2024年11月22日 15:32:21
- 2024年11月22日 09:4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