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通讯:为袁隆平写报告文学的作家:“从书上走下的袁老,好美好震撼”

通讯:为袁隆平写报告文学的作家:“从书上走下的袁老,好美好震撼”

2022年05月19日 15:45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通讯:为袁隆平写报告文学的作家:“从书上走下的袁老,好美好震撼”
    图为袁定阳为《袁隆平与兴安大米》签名。 图片由赵艳提供

  中新网兴安盟5月19日电 题:为袁隆平写报告文学的作家:“从书上走下的袁老,好美好震撼”

  中新网记者 李爱平

  5月18日,与袁隆平三子袁定阳合影的赵艳,心情无比喜悦,这是她作为一名“70后”作家之前不敢想象的缘分。

  她更大的喜悦还来自于袁定阳对她报告文学《袁隆平与兴安大米》的点赞,“我本来想让他给签个名,没想到他拿着书让我签名。”

  一天前,在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举行的长篇报告文学《袁隆平与兴安大米》研讨会上,身为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的袁定阳致辞说:“在本书正式出版之前,我曾通读书稿,读后感受颇深。”

  “这是兴安盟对于我父亲的祭奠和深切怀念,也代表了兴安人民的深切情意。”袁定阳感慨地说。

图为《袁隆平与兴安大米》书影。 图片由赵艳提供
图为《袁隆平与兴安大米》书影。 图片由赵艳提供

  5月19日,作家赵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在写作该书的三年间,内心中一直闪现的画面是,“从书上走下的袁老,好美好震撼,这是自己写这部书的动力。”

  “这是送给袁老的礼物”

  很小就从课本上知道袁隆平事迹的赵艳,没想到的是袁隆平会与她的家乡兴安盟有交集。

  这一天是2018年10月16日,兴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举行揭牌仪式的日子。

  赵艳通过视频看到,袁隆平是坐着轮椅出席揭牌仪式的,事后她知道老人有哮喘病,当时是带病出席的,“内心一下子震撼了。”也是在那一瞬间,赵艳有了创作冲动。

  出身于农家的赵艳对于土地有极深感情,她感慨万千地说,“袁老建工作站这事,是给兴安盟人民送来的最大礼包,自己也要给老人送礼物。”

  赵艳要为袁隆平送的礼物,最早体现在一篇饱含深情的散文诗《时光书》,但赵艳觉得这首诗未能表达出对袁老的所有感情。于是,她想到了用报告文学记录袁老与兴安盟的点点滴滴。

图为赵艳在签书现场。 图片由赵艳提供
图为赵艳在签书现场。 图片由赵艳提供

  此后,她相继采访了兴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的工作人员以及科研团队乃至当地农民,还曾赴海南了解袁隆平启动“袁梦计划”的相关情况。

  “但袁老确实太忙了,一直没有机会深度对话,总觉得还有机会。”“通过工作人员得知,袁老还答应给我的书题词。”赵艳表示,在边采访边写作中,一晃三年过去了。

  不幸的是,赵艳并没有等来袁隆平的题词。

  袁老逝世,泪湿衣襟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彼时,从手机上看到袁老逝世消息的赵艳,非常惊愕,难以接受。19日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当时的状态用泪湿衣襟形容毫不过分。”

  袁老的忽然逝世,一定意义上加速了赵艳写作这部书的速度,在2021年8月,这部书的第三稿于“袁梦计划”启航之地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写完。

  在写作及出版这部书的过程中,让赵艳欣慰的是,她与袁定阳有了交集。

  2021年6月18日,袁隆平院士离开大家的第27天,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兴安盟分中心、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兴安盟试验基地在兴安盟乌兰浩特市揭牌。

  彼时,守护中国饭碗,接力父亲梦想的袁定阳,带领10名从事数字农业的年轻团队到了兴安盟,启动“袁梦计划”二期发布会。

  “这些活生生的事迹发生在我的家乡,我无法不被感动。”赵艳说,为了确保这本书的尽早面世,她还请袁定阳专门审读了全书。

  “写袁老,是一名作家的自豪”

  赵艳的报告文学《袁隆平与兴安大米》是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讲述的,她说,三年来,自己的采访多数是在稻田中完成的。

  “我看到脸上晒着黝黑,手上、脚上起着厚厚茧子的科学家。他们就像是农民,甚至比农民还要辛苦。”赵艳表示,通过采访,自己知道了南繁北育,水稻专家候鸟般随着季节迁徙等科学知识,“就像又上了一次大学一样内心充实。”

  “袁隆平院士就是这样带着他的专家团队南繁北育,科研攻关。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南繁基地战斗。”在赵艳看来,能写袁老,是一名作家的自豪。

  苏那嘎是远方出版社社长,在研讨会上,他表示,《袁隆平与兴安大米》是内蒙古出版集团与远方出版社共同打造的重点图书。责任编辑在修改稿件过程中几度落泪,他们为具有高尚情怀的袁老感动,为广大科研工作者的辛苦付出感动,为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领头人感动,为热爱土地的种粮人感动。

  在苏那嘎看来,一本《袁隆平与兴安大米》将无数陌生人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希望更多国人通过这本书深刻理解粮食安全乃“国之大者”的深刻内涵,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端稳端牢“中国饭碗”。(完)

【编辑:陈海峰】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