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 | 短评:63年看西藏,真实与发展该如何统一?
(东西问)短评:63年看西藏,真实与发展该如何统一?
中新社北京3月27日电 题:63年看西藏,真实与发展该如何统一?
中新社记者 杨程晨
“3·28”西藏百万农奴解放63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美国女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1965年出版的《百万农奴站起来》一书,仍是今天外界了解西藏民主改革历史的首选读物之一。
这部书用十二个章节回忆了西藏平叛和民主改革如火如荼的1959年,外国记者团一行对雪域高原的一手近距离观察。著名国际记者伊斯雷尔·爱泼斯坦当年为该书写英文版序言时评价,作者“把接近真实和实际的发展真实地统一起来了”。
然而这种辩证的统一,在百万农奴解放已超过一甲子的今天,依旧难能可贵。在西方一些媒体看来,西藏于今时仍不完全是真实的、物质的存在,很多时候依旧是想象的、虚拟的。思维惯性乃至刻意误读,裹挟着西方看待西藏的眼光。这片雪域高原或许只有他们想象中的真实,他们不承认或者不愿意看到“实际的发展”。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对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及文化霸权主义批判的深入,西方语境影响下的西藏印象引起广泛反思。人们认识到所谓精神化、香格里拉化的西藏本不存在,这里传袭千年的农奴制、封建制社会并非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不重物质的人间净土。
斯特朗的书名“百万农奴站起来”放在1959年是恰如其分的,她的观察是,彼时的西藏正在推动的革新“如同大地复苏一样充满活力”。作者看到,在封建农奴制度下封冻了几百年的土地焕发了青春。一张理想的图景正在描绘——西藏人民已命运在握,他们在建设一个民主的西藏。
事实上,这样的图景今天正在西藏各族民众的践行中实现,或者说高原上的人们已经能清晰看见其轮廓。
形态神秘、内容丰富的西藏文化发展或可作为例证。持续至上世纪中叶的西藏原始社会,集政教大权于一身、占总人口不到5%的农奴主占有着全部的文化教育资源,垄断西藏的物质精神财富。即使是当时上层社会的妇女及在大昭寺等重要寺庙负责管理事务的僧人,也“基本是文盲”,不能看报或阅读任何现代书籍。
凝固到窒息的西藏社会活力,因民主改革带来的社会流动而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西藏建立起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带动各类产业示范区建设,产值超过60亿元人民币。旧西藏的文盲率高达95%,现代教育体系在西藏建立后,普通民众可享受15年公费教育,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也提高至13.1年。
把西藏和藏传佛教虚拟化、过度浪漫化甚至“异域情调化”无助于切实理解西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世界屋脊建设天堂”是1959年西藏街头的一句标语,十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当时对包括斯特朗在内的记者团说,“西藏人民从现在起将走向幸福”。63年后的今天,西藏迎来光明、走向幸福就是“实际的发展”。西藏的美好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中国政府致力持续建设世界屋脊的决心,相信为更多人所乐见。(完)
国内新闻精选:
- 2025年01月23日 19:37:17
- 2025年01月23日 19:26:33
- 2025年01月23日 18:13:14
- 2025年01月23日 16:11:10
- 2025年01月23日 15:39:14
- 2025年01月23日 15:36:04
- 2025年01月22日 17:48:39
- 2025年01月22日 17:23:26
- 2025年01月22日 15:00:25
- 2025年01月22日 13:5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