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2022年03月12日 06:07 来源:经济日报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代表委员热议政府工作报告

  全国政协委员奚国华

  强化就业优先拓展就业渠道

  本报记者 马春阳

  就业关系千家万户的福祉。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大力拓宽就业渠道,注重通过稳市场主体来稳就业,增强创业带动就业作用。财税、金融等政策都要围绕就业优先实施,加大对企业稳岗扩岗的支持力度。

  “就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就业’一词多达30余次,并将‘着力稳市场主体保就业’单独列为工作任务之一,凸显了稳就业工作的重要性。”全国政协委员,中信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奚国华表示。

  “今年的就业压力和去年相比进一步加大。”奚国华委员说,一是高校毕业生数量将创历史新高;二是都市圈建设、城市化进程继续推进,要解决进城农民就业问题;三是巩固扶贫工作,要保障弱势群体就业。

  奚国华委员表示,目前我国优质的技术人才相对缺乏,尤其是能参与数字化和信息化建设、驾驭高科技设备的技术工人。这也反映出当前存在职业培训不足、人才培养体系尚需完善等问题。

  对此,奚国华委员建议,要逐步构建起与产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梯度发展的人才培育体系。继续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共建共享一批公共实训基地,增强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化重点群体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

  “去年中信集团重点支持了一家职业技能在线培训企业。接下来,我们将充分利用中信集团在金融和实业各方面的广泛覆盖,提供相关的实训基地,结合职业技能在线教育方式,实现线上培训和线下实训融合,完善人才培育体系。”奚国华委员说。

  全国人大代表支月英

  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本报记者 徐 达

  “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就要助推优质教育资源更多惠及农村中小学和薄弱学校,特别是增加乡村学校音体美劳师资配置,促进学生‘五育并举’。”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奉新县澡下镇白洋教学点负责人支月英说。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投入,巩固义务教育保障成果;在分配资金时,重点向农村地区、边远地区等倾斜,乡村义务教育硬件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支月英代表说,“但是,师资力量不足、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有待提升,仍是制约乡村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作为基层教学点负责人,支月英代表特别关注乡村孩子的身心健康,她说乡村学校音体美劳专任教师配备仍存在较大缺口,课后延时、假期托管等服务大多停留在作业辅导层面。“建议从国家层面提高音体美劳师资配备标准,鼓励更多相关专业毕业生投身基层教育事业,充实教师队伍;优化综合课外实践活动课程结构,确保体育、音乐、美术、劳动等课时时长,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及城乡一体化。”支月英代表表示。

  “教育发展不均衡,还与布局规划不合理有关。比如,农村学校分布较为分散,难以形成集约效应;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流动,但城镇教育资源难以满足适龄儿童受教育需求。”支月英代表认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依据常住人口规模配置教育资源,保障适龄儿童就近入学”,为实现优质均衡发展目标提供了路径。她建议进一步推动建立与常住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实现教育资源按实际服务人口规模配置,指导各地完善义务教育学位配置标准,保障足够的公办学校学位供给。

  全国人大代表徐晓

  多措并举保障群众住房需求

  本报记者 李芃达 杨子佩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继续保障好群众住房需求。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这为房地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全国人大代表、开封城摞城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晓说,人民群众迫切希望国家加大对房地产业调控力度,确保房价保持在合理区间。近年来,国家对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作出重大政策调整,保障人民群众刚需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购房难、租房贵现象得到有效缓解。但由于地区差异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别是近一年来,楼市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形势,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提振了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的信心。

  “当前已有部分城市通过人才住房补贴、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降低首付比例等政策,从需求端切实降低购房成本。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房住不炒’,说明各地出台政策不能突破底线。”徐晓代表说。

  徐晓代表认为,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可以解决部分无房新市民尤其是年轻人的居住问题。“随着各地针对租赁领域监管政策的出台,租赁市场规范化发展环境基本形成。建议通过发挥市场主体力量,解决大城市租客多样化、品质化的租赁需求。”

  全国人大代表杨林花

  让医保政策惠及更多群众

  本报记者 孟 飞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办法,实现全国医保用药范围基本统一。全国人大代表、民革山西省委副主委、山西医科大学血液病学研究所所长杨林花表示,相关举措的完善就是为了让医保政策惠及更多群众。

  近年来,群众跨省异地就医体验稳步提升。所有统筹地区都已开通住院和普通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跨省异地就医线上备案。杨林花代表说,在人口加速流动的当下,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为参保人员减轻了异地就医负担,是民生所盼、时代所需。

  除人口自然流动因素外,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等原因导致的跨区域异地就医情况也较为明显。杨林花代表表示,在加快完善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办法的同时,还应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的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减少看病群众跨区域就医,推动实现大病不出省。“在这一过程中,除了继续加大对市县医疗资源的倾斜力度,还可以通过远程会诊等方式,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下延伸,缓解群众看病难问题。”

  杨林花代表还建议设立省级罕见病慈善专项医疗救助基金。“因为很多罕见病属于疑难杂症,所以异地就医需求非常大,高值罕见病药品用药也给患者带来巨大经济压力。”她说,“建立该救助基金,主要为了解决医保药品目录外的罕见病高值药品支付问题,促进慈善救助成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

  全国政协委员吴凡

  促进三孩生育政策落地见效

  本报记者 于 浩

  “三孩生育政策正在加速落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发展普惠托育服务,减轻家庭养育负担。党和政府在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表示,自三孩生育政策出台以来,中央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各地也纷纷推出配套措施。

  吴凡委员说,影响育龄家庭生育多孩意愿的原因是多维度的,涉及经济、观念和女性职业发展等多方面。为育龄家庭解决后顾之忧,需要各地加强统筹规划、政策协调和工作落实。“释放生育意愿、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逐步解决实际问题,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她建议各地在完善配套措施过程中,作出长远规划和部署,因地制宜打好“组合拳”。不仅要“量身定制”抓重点,也要多措并举重细节。积极发展普惠托育、课后服务;推进教育公平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为经济负担大的生育家庭降低开支,提供医疗保障;为有特殊困难的生育家庭提供兜底政策,给育龄家庭带来更多安全感。

  吴凡委员表示,保障女性权益特别是就业权益,是三孩生育政策落地见效的关键。政策方面,建立完善夫妻共同育儿的制度措施,优化生育休假与生育保险制度;用人单位层面,鼓励有利于照顾家庭的灵活休假和弹性工作方式,探索更多平衡工作和家庭的措施;社会风尚方面,鼓励夫妻共担育儿责任,营造生育友好型社会氛围。

  全国政协委员万捷

  系统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

  本报记者 原 洋

  “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同时也是惠民工程。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提升社会大众的美育教育,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常委、雅昌文化集团董事长万捷表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促进基层文化设施布局优化和资源共享,扩大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这是大众喜闻乐见的。

  “增强文化自信的前提是了解本国文化。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意义长远,不仅有利于提高本民族文化艺术修养,更从某种意义上彰显了我国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与作用。”万捷委员表示,“目前我国美育教育还存在短板,比如没有形成较高水平的博物馆文化,通史博物馆、常设展等设置均有不足。加强美育教育需要大量公共文化素材资源,我们可以借助文化数字化推动美育教育发展。”

  万捷委员建议从数据和内容两方面入手,对文化大数据进行充分采集、管理、应用与创新,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公共文化数字管理系统。同时,可加强与各地文博机构合作,绘制公共文化数字知识图谱,制作形成一系列文化艺术节目源,大众免费或少量付费即可观看学习。还可运用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技术,让更多人能身临其境般地欣赏文化资源,以达到艺术教育的效果。

  万捷委员说,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应注重系统性开发。从艺术品、艺术家再到数字博物馆,搭建起综合、全面、成体系的数据库资源。

【编辑:叶攀】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