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依法带娃”背后的力度与暖意

“依法带娃”背后的力度与暖意

2022年03月09日 20:55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两会观察)“依法带娃”背后的力度与暖意

  中新社北京3月9日电 (记者 马佳佳)“对一些父母不正确实施家庭教育、为孩子订‘娃娃亲’等行为进行训诫,发出家庭教育令,让‘依法带娃’成为家长必修课。”“家庭教育促进法今年起施行,更利促进‘甩手家长’‘依法带娃’。”

3月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 <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记者 盛佳鹏 摄
3月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 中新社记者 盛佳鹏 摄

  8日,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的最高法工作报告和最高检工作报告,再次从国家层面就家庭教育发声,其中促进“甩手家长”“依法带娃”的提法引发关注。

  事实上,在“带娃”这件“家事”上升为法律意义上的“国事”背后,是对未成年人提供司法保护的国家意志。这其中是促进家庭教育向好的引导力,也是从家庭层面筑牢法律防线的约束力。民有所呼,法有所应,背后更有着立法推动“善治”的暖意。

  关乎民意的呼与应

  “两高”报告中提到的“依法带娃”这个词,是伴随着今年1月1日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实施而火起来的。“带娃”不再仅仅是关乎个人和家庭的“家事”,而是依法成为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社会团体、学校、家长、社会多方合力共同做好的“国事”。

  这部法律的出台,可谓恰逢其时。长时间以来,一些家庭中“教而不当”的事例不断涌现,从过度溺爱,培养出众多“小公主”“小皇帝”,到管教过于严苛,“虎妈”“狼爸”式教育涌现,再到利用幼童直播牟利,这些令人唏嘘的现象背后,隐藏着家庭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

  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实施,让养娃、带娃从“无师自通”变为有法可依,让“依法带娃”成为家长必修课,体现了立法对民意关切的回应。

资料图:学生在教室里做作业。 汤彦俊 摄
资料图:学生在教室里做作业。 汤彦俊 摄

  为“家教”指引赋能

  重家教、讲家风,是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传统美德。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开端,关乎未成年人的健康,关乎家庭的幸福安宁。家庭教育促进法的立法意图,是为“促进”家庭教育进行“指引”和“赋能”。

  该部法律,不仅明确了家庭教育的定义,明确了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责任,通过大量细致的规定条款,为广大父母提出了5个要求、6条指引以及9种家庭教育方法。引导家长按照科学的方法和理念教育孩子,并在家长遇到困难和问题时,提供来自公共体系的帮助渠道。相关法律条文的背后,透露出不仅对“娃”,还有对“娃爹娃妈”的关怀暖意。

  教育不当的责与罚

  家庭教育促进法不仅有针对性地列举了众多涉及孩子教育的具体内容和教育方式,解决家长“教什么”“怎么教”的困惑,还明晰了哪些“教而不当”行为,会受到国家层面的出手干预。

  2022年1月6日,长沙市天心区人民法院审理了一起抚养权变更纠纷案,并针对监护人监护失职的情况,向监护人发出了家庭教育令,责令其多关注被监护人的生活状况。这是家庭教育促进法生效后全国第一例家庭教育令。

  值得注意的是,这份家庭教育令是“长牙齿”的。收到家庭教育令后,如果不按照相关规定去做,可能会受到罚款、拘留,甚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法律层面,为家庭教育划定底线标准,对长期以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养而不教、教而不当现象出手,是更大范围地对未成年人权益进行保护,也是从家庭层面上,扎紧未成年人犯罪“防护网”,为孩子上好人生第一课进行司法护航。(完)

【编辑:于晓】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