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刘保献:“北京蓝”何以成为中外环境治理新范式?
(东西问)刘保献:“北京蓝”何以成为中外环境治理新范式?
中新社北京3月9日电 题:“北京蓝”何以成为中外环境治理新范式?
——专访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刘保献
中新社记者 陈杭 杜燕
北京冬奥会赛场上,中外运动员在碧蓝天空下腾空翻转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蓝天,成为全球唯一“双奥之城”北京的靓丽底色。
从数年前深受雾霾困扰,到如今蓝天成为新常态,北京以钉钉子精神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日渐改善,空气质量持续明显提升。
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主任刘保献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深度解读中国首都作为特大城市如何实现大气污染治理的“北京奇迹”,如何为区域协同治理大气污染打造新模式,如何为发展中国家城市提供经验。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北京何时拉开了大规模治理大气污染的序幕,目前治污工作取得了哪些成绩?
刘保献:北京从1998年拉开了大气污染规模性治理的序幕。
面对复合型污染特点,从煤烟型污染治理,到工业、机动车、扬尘等综合防治,北京连续实施了16个阶段大气污染控制措施、清洁空气五年行动计划、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和“一微克”行动,各项措施“压茬”推进,环境效益逐步释放。
2013年,北京开始执行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开展环境空气中PM2.5和臭氧监测。经过多年与京津冀及周边省市联防联控、协同治理,北京各项污染物浓度明显下降。2021年,北京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标,PM2.5年均浓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PM2.5和臭氧首次同步达标。其中,PM2.5年均浓度较2013年下降63.1%,平均每年下降7.9%,远超发达国家城市同期下降幅度,改善速度之快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二十多年来,北京地区生产总值、常住人口、机动车保有量、能源消耗都明显增加,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蓝天逐渐增多,蓝天的底色越来越纯。以2021年为例,北京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88天,相当于全年近八成天数为优良天,这比2013年多了112天,也就是多了近4个月。
民众数年前热衷于在社交平台“晒”蓝天,现在大家对蓝天习以为常,北京可以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大气治理成绩单。
中新社记者:北京如何找到大气污染源头?通过哪些手段治理污染?
刘保献:北京大气污染治理取得的一系列成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技术创新,实现了科学治污与精准治污。
北京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城市空气质量预测预报体系,为开展精细化治污提供技术支撑。比如,当空气污染即将到来时,北京可提前开展污染应对,实现削峰降速,精准管控。同时,预测预报体系也为民众提供一个了解空气质量状况的平台,协助民众实现绿色出行。
与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相比,PM2.5源解析就是告诉大家环境和污染源之间的定量关系。北京从2013年以来开展了三轮PM2.5源解析,量化分析PM2.5来源组成和区域传输影响,这样就能确定大气污染治理主要对象和优先顺序,为开展针对性的治霾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能更好地服务中长期精准治污。
北京还建成“天空地”一体化、智能化的空气质量网格化监测系统,就像去医院做CT扫描,实现对所有乡镇(街道)颗粒物监测全覆盖,能够更清晰识别污染源,助力大气污染治理。
随着大气环境治理需求的调整深化,北京今后将继续发挥好科技引领作用,不断运用新技术提高治理水平。
中新社记者:目前,北京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呈现出哪些特大型都市典型特征?
刘保献:通过三轮PM2.5源解析,我们发现,作为特大型城市的北京,受气象和地形的影响,大气污染来源多样并不断出现新变化。
总体来看,北京大气污染来源分为本地来源和区域来源,现阶段PM2.5主要来源中本地排放占六成。
随着治污工作的开展,北京已基本解决燃煤污染问题,逐步构建以电力和天然气为主、地热能和太阳能为辅的清洁能源体系。本地排放中各类来源的绝对量实现了“瘦身”。目前,本地来源以移动源、生活源、扬尘源和工业源为主,分担率分别为46%、16%、11%、10%。
与世界人口密集的城市一样,移动源是目前北京PM2.5第一大来源。北京“严标准、促淘汰、强监管”,加上交通管控约束、经济政策鼓励等措施,逐步形成了“车、油、路”一体化的北京机动车排放控制体系。
2021年,北京空气质量首次全面达标,印证了北京治污道路的科学有效。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北京二十年大气污染治理历程与展望》评估报告认为,北京在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世界上没有其他城市或者区域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这样好的成绩,这其中有很多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做法。
中新社记者:从全球来看,不少大都市都经历过空气污染的困扰。这些城市的空气污染治理历程为北京提供了哪些借鉴经验?
刘保献:在全世界范围内,不同城市在不同阶段大气污染特征不尽相同,主要与阶段发展、能源结构等密切相关。
1943年,美国发生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污染源相对明确。由于洛杉矶独特的地形和气象条件,大量机动车使用的汽油燃烧后产生的碳氢化合物等在紫外光线照射下引起化学反应,形成浅蓝色烟雾。为此,当地通过要求汽车安装尾气控制装置等措施限制固定(工业)源和移动源的排放,并最终推动《清洁空气法案》的颁布,以持续控制空气污染。
1952年,英国伦敦烟雾事件是煤烟型空气污染的典型案例。当时,伦敦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大量工厂生产和居民燃煤取暖排出的废气难以扩散,积聚在城市上空,引发了连续数日的大雾天气。事件倒逼英国出台《清洁空气法》及配套措施,调整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降低烟雾排放量。
北京大气污染治理要比历史上不少发达国家城市更加复杂与艰巨,既有煤炭污染特征,也有机动车污染特征。北京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的治污经验,并根据本地污染特征,从煤烟型污染治理到工业、机动车、扬尘等综合防治,实现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誉为“北京奇迹”。
中新社记者:北京大气污染治理用20年的时间走完了伦敦用30年、洛杉矶用60年才走完的路程。您认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否可以兼得?北京治污之路能为世界其他城市提供什么经验?
刘保献: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相信每一位在北京工作、生活的人,都亲身体会到这几年北京的蓝天越来越多。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北京形成了一系列制度体系,通过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的不懈奋斗,齐抓共管、多元施治的有力举措,攻坚克难、科学施治的创新精神,全民共治、区域协同的治理体系,北京的重污染天数减少、优良天数增加,为全球治理大气污染贡献了“北京经验”,更为民众营造更加清新的空气环境。
除了“人努力”,这些年北京气象条件相对是有利的,可谓“天帮忙”。但是北京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环境总量,气象条件存在波动,从空气质量首次达标到逐步实现稳定达标,还存在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无法毕其功于一役。
下一阶段,北京既需要坚持不懈开展减排工作,也需要区域协同治理,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稳固大气污染治理成效,达到预期目标。(完)
受访者简介:
刘保献,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正高级工程师。工作期间,负责、参与制定国家环境监测标准2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得专利100余项。获第一届北京市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第一名、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等;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先进工作者”“首都劳动奖章”“北京青年五四奖章”“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国家环境保护专业青年拔尖人才”“国家环境监测‘三五’人才”等荣誉称号。
国内新闻精选:
- 2024年11月21日 14:10:23
- 2024年11月21日 14:03:33
- 2024年11月21日 11:16:50
- 2024年11月21日 09:30:55
- 2024年11月21日 09:28:03
- 2024年11月20日 18:33:42
- 2024年11月20日 15:27:39
- 2024年11月20日 12:25:41
- 2024年11月20日 09:42:43
- 2024年11月19日 22: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