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辅助生殖进医保,育龄家庭负担能减轻多少?

辅助生殖进医保,育龄家庭负担能减轻多少?

2022年02月26日 00:07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中新网北京2月26日电(张依琳)如今,想生娃却怀不上,成为不少育龄家庭的困扰。近日,北京市宣布将16项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甲类报销,打响了辅助生殖迈入医保的“第一枪”。此举引起社会热议:不孕不育家庭的负担能减轻多少?医保支付后能否提高生育率?

从2022年3月26日起,在门诊治疗中常见的16项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北京医保甲类报销范围。 北京市医保局供图
从2022年3月26日起,在门诊治疗中常见的16项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北京医保甲类报销范围。 北京市医保局供图

  全国首个!辅助生殖纳入医保

  近日,北京市医保局会同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北京市人力社保局下发《关于规范调整部分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通知》,将门诊治疗中16项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甲类报销范围。

  这意味着,北京市成为全国第一个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的地区。

  根据《通知》要求,这一政策自3月26日起执行,适用于北京市15家具有辅助生殖资质的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非公立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则参照执行。

  相关医疗服务价格显示,纳入医保甲类报销范围的辅助生殖技术的项目价格从180元到5050元不等,项目类型涵盖人工授精、胚胎移植与培养等多种医疗服务。

  有媒体报道称,医保政策落地后,从实验室的胚胎培养到胚胎移植这个周期的治疗大约将节省10000元到14000元不等。

资料图:“身份证”上印上宝宝的小脚丫。<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记者 翟羽佳 摄
资料图:“身份证”上印上宝宝的小脚丫。中新社记者 翟羽佳 摄

  辅助生殖有多贵?三代试管婴儿单周期超十万

  根据国家卫健委2021年发布的信息显示,我国不孕不育发病率为7%-10%,有不到20%的患者需要接受辅助生殖技术治疗。

  在辅助生殖的技术中心,需求量最大的就是试管婴儿技术,但试管婴儿治疗的收费项目多且昂贵、周期时间长,让不少家庭望而却步。

  家在广州的茉莉今年32岁,结婚5年还没有生娃,她和丈夫走上了试管婴儿的道路。“已经尝试了两次,前前后后花了十来万。”去年年底,茉莉第三次进行试管婴儿的治疗,终于得到了成功受孕的喜讯。

  多位曾经接受试管婴儿治疗的家庭表示,在目前尚未纳入医保的地区,一代、二代试管婴儿单周期治疗大概需花费3-5万元,三代试管婴儿的费用更高,每个周期治疗费用甚至达到十几万元。

  单周期价格对于不少家庭来说已经较为昂贵,不少患者甚至需要两次或两次以上周期才能受孕成功。

  广东省人民医院妇产科生殖科主任医师王海英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她所在的中心)做一次试管,大概是花4万人民币的水平。主要的费用包括一些辅助生育前的身体评估,是否有遗传病、是否能够生育等身体检测,还包括促排卵的药物、取卵的费用、胚胎的培养,最后胚胎的移植。“这些费用加起来,在一次促排卵当中,大概是4万(元)人民币左右。”

资料图:图为医生将精子滴入装有卵子的培养中后,用显微镜监测。韦亮 摄
资料图:图为医生将精子滴入装有卵子的培养皿中后用显微镜监测。韦亮 摄

  辅助生殖迈入“医保支付” 生育率能否提高?

  近年来,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的呼声并不鲜见,不少不孕不育家庭也翘首以待。

  事实上,去年9月,国家医保局在答复人大代表建议时表示,国家医保局将指导各地,立足“保基本”的定位,在科学测算,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逐步把医保能承担的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费用可控的治疗性辅助生殖技术按程序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有专家表示,北京作为首个将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的地区,相关措施的实施将对全国其他地方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冯文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从去年开始,很多政策出台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示范,这对于解决大的生育问题,让更多的人想生孩子能生出来,进而提升生育水平,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助推。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生殖医学科主任医师孙伟对媒体表示,试管婴儿给患者带来的经济负担是比较重的,所以如果其中一些项目纳入医保帮助患者减轻负担,或许能够帮助刺激生育意愿。

  但也有专家对这一措施能否提高生育率持较为审慎的态度。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生殖中心专科主任徐艳文对媒体介绍:“已经生了二孩的妈妈来咨询生三娃比较少,来的主要是已经有胚胎冷冻在生殖中心的患者。”

  徐艳文表示,再生一个孩子关乎的不仅仅是生育这个环节本身,还关乎养育、教育等多个环节,这也是许多家庭考虑再生育的重要因素。(完)

【编辑:于晓】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