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 | 陈吉:福文化承载了中国人多少文化基因与情感愿景?
(东西问)陈吉:福文化承载了中国人多少文化基因与情感愿景?
中新社福州2月14日电 题:陈吉:福文化承载了中国人多少文化基因与情感愿景?
中新社记者 龙敏
在中国,春节贴“福”的传统年俗迄今沿袭不衰。
北京冬奥会上,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手拿“福”字,向中国人民送上虎年新春的祝福。
“福”字到底承载了中国人多少文化基因与情感愿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福文化专家陈吉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对此进行阐释。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福文化源远流长,有何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当下,推广福文化有何现实意义和世界意义?
陈吉:中华福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中国最古老的象形文字中就出现了“福”字,至今约有三千年历史,博大精深,雅俗共赏,表现出巨大的包容性、丰富性和群众性。专家考证,贴福字的风俗至少从南宋已经开始,同时,诸如祝福、祈福、赐福、请福、接福、纳福、摸福等各种仪式和活动也传承至今,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生活习俗和文化符号。
许慎的《说文解字》载:“福,佑也。从示,畐声。”甲骨文的“福”字,表现的是人用双手捧着一个装满酒的器具,奉献给神明或祖先的情形,说明“福”自诞生以来就包含美好的文化内涵和以“祭祀”为主的祈福仪式两大部分。而家有余粮、酿酒祭祀,说明生活富裕,所以在中华文化的福文化传统中,“富”是“福”题中应有之义。东汉经学家刘熙《释名》说:“福,富也。”
传播过程中,中国人对“福”的内涵进行了很多概括,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五福”。“五福”最早出现于《尚书·洪范》中,所谓“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实际上就是讲求长寿、富裕、安康、有德行、老年无疾而终,认为这样的人生才是最完美的。到了后汉时期,桓谭在《新论·辨惑第十三》中又将“五福”调整为“寿、富、贵、安乐、子孙众多”。时至今日,经过千百年的演变,“五福”又被概括为“福、禄、寿、喜、财”五个字。
从“五福”内涵的演变可以看出,中国人的“福”是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中国人把渴望祈祝的美好愿望与目标都给了“福”,既寄托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祝愿,“福”成为吉祥美好事物的集合体。
当下,我们推广福文化,既有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需要,也是加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需求。中国人成长历程中,“求福、纳福、惜福、祝福”都是耳熟能详的教诲与期许。经几千年悠悠岁月,“福”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传承沉淀,成为中国人集体意识和民族情感中最核心的认同、最执着的守望,成为当之无愧的文化基因之一。
古往今来,无论王侯公卿还是平民百姓,人们都在以各种方式信仰福、祈求福和接纳福;无论紫禁城的金銮殿,还是村野陋巷的茅草屋,都在贴同一个“福”字,传播同一种“福”文化。可以说,福文化是古往今来最受追捧的永远流行的主旋律、正能量,而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今天更是如此。
中新社记者:福建为何大举推广福文化,打造福文化品牌,推动福文化走出去?
陈吉:福建堪称中国福文化荟萃集成之地。福建和福州分别是中国唯一以“福”字冠名的省级行政区和省会城市,这里涵养着丰富多彩的福文化,孕育了令人瞩目的“造福”人文遗产。
以“造福”人文遗产而言,福州近现代就涌现了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福建船政之父沈葆桢、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最早译著西方文学作品的林纾、献身维新变法的林旭、捐躯广州起义的林觉民等“福州十杰”。这些人不独为福州、福建做出杰出成就,更成为中国近现代化的启蒙者推动者。其中,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政治担当,林觉民《与妻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的慷慨誓言,堪称中国一代代造福人的共同志愿与心声。
坊间流传一副号称福建最好的对联,上联“福建福州福清福鼎福安五福临门”,下联“永安惠安南安诏安华安四季平安”,横批“长乐永安”。这副对联用的全是福建地名。因此,大举推广福文化,打造福文化品牌,推动福文化走出去,福建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更是加快发展为民造福的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所在。
中新社记者:西方也有福文化吗?中西方福文化有何异同?
陈吉:对于幸福的文化建构,西方许多哲学家、专家学者都有研究和阐述。例如《圣经》里就有“八福”之说,称虚心的人、哀恸的人、温柔的人、饥渴慕义的人、怜恤人的人、清心的人、使人和睦的人、为义受逼迫的人都“有福了”,但此“福”与中国的“福”不是一个概念,它是基督教罪感文化中获得神的祝福。
“幸福”,为古今中外人们共同追求则无疑义。虽然受东西方历史发展和文化差异影响,对于幸福的具体定义与思考会有所不同。总体而言,西方人对幸福的探求,有感性、理性与德性等不同路径,形成感觉主义、禁欲主义和理性主义等不同派别,理性思辨和宗教色彩会更加突出。
但无论何时何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各国人民的共同祈愿,是国际社会尊奉的共同价值。
中新社记者:如何推动福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中西文明交流互鉴?
陈吉:习近平主席在二〇二二年新年贺词中强调:“世界各国风雨同舟、团结合作,才能书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篇章。”只要国际社会形成共识,把幸福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价值追求,各国携手共同为世界人民造福,世界就有福了。
福文化正在加快走向世界。去年我以中国书法的篆、隶、草、楷、行五体写了五个“福”字,再结合福州特色漆艺精心制作而成的“五福”大漆书法作品《有福之州有福同享》,被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选定为官方文化宣传品,受到各国嘉宾喜爱。虎年春节期间,“福星高照,福佑中华”的福文化标识连续三天亮相纽约时代广场大屏幕;2月8日,福文化又走进纽约市长官邸,出现在新任纽约市长亚当斯的庆祝农历壬寅虎年新春团拜活动中。
在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福文化”可以成为很好的推动剂和润滑剂。而要推动中华“福文化”走向世界,为世界人民和国际社会所熟知、认同和接受,关键要运用好多种载体讲好中国福文化故事,倡导呼吁世界各国携手并进为世界人民造福。其中,应该建立三个基本共识:
一是坚持共同繁荣。“富”是“福”的基本要义。经济实力是综合国力的基本盘,也是各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重要前提。世界要繁荣,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双赢共赢、共同富裕是唯一选项。
二是坚持以和为贵。虽然“和”没有出现在“五福”之中,但无论哪一种“福”,“和”都是底色。没有哪一种幸福生活可以建立在冲突和战火之中。虽然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是主流,但局部冲突和战火从未止息。每次看到那些辗转于冲突和战火中流离失所甚至失去生命的人们,尤其是那些无辜的妇女儿童,都让人倍感痛心,也倍加珍惜和平安宁。
三是坚持求同存异。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提出,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文明冲突论”的盛行,加持了西方惟我独尊强权霸权逻辑的“政治正确”。中华“福文化”恰恰是“文明冲突论”的纠偏者。人类历史的经验昭示,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文明的伟大正在于它的多姿多彩,文明的正道应该是彼此尊重包容以及一种水到渠成的融合发展,而不是人为制造冲突。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世界应该以“福”亲如一家。(完)
受访者简介:
陈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福文化专家,文旅部美术(书法)专业高级职称评委,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评审专家,“闽籍书画名家抢救工程”组织指导委员会主任,福州大学非遗研究首席专家,第四届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相关新闻:
国内新闻精选:
- 2025年01月22日 17:48:39
- 2025年01月22日 17:23:26
- 2025年01月22日 15:00:25
- 2025年01月22日 13:56:45
- 2025年01月22日 13:52:16
- 2025年01月22日 07:46:01
- 2025年01月22日 03:32:33
- 2025年01月21日 22:02:23
- 2025年01月21日 21:31:11
- 2025年01月21日 19:3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