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丨短评:大寒遇瑞雪,节气为何准?
(东西问)短评:大寒遇瑞雪,节气为何准?
中新社北京1月20日电 题:大寒遇瑞雪,节气为何准?
中新社记者 马海燕
1月20日,农历腊月十八,大寒节气,一场瑞雪从天而降。中国民间有谚语“大寒三白定丰年”,意即大寒下雪,瑞雪兆丰年。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系主任萧放告诉中新社记者,大寒作为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最后一个节气,“小寒大寒,冷成一团”,天气寒冷之至,下雪很正常。从农业生产角度讲,大雪可以将田地里的虫卵杀死,亦可以为农作物提供水分,因此,大寒下雪预示着来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民间还有“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开裂”一说,说的也是天气对农业的影响。
大寒过后就是立春,中国有“大寒迎年”的风俗。人们要为过年做准备,忙着办年货、除旧布新、祭祀先祖。无论是准备各种祭祀供品还是自家储存食物,腌制腊鱼腊肉腊肠在很多地方必不可少。在没有冰箱的年代,这些腊制品需要在很冷的天气里才存得住,所以大寒降雪也有利于人们贮存食物。
“其实不止大寒遇瑞雪很准,清明前后下雨、立秋时节转凉、惊蛰之后降雪基本结束等,中国的二十四节气都很准。”萧放说,建立在古老农耕文明基础上的中国二十四节气有其科学依据。
二十四节气为什么这么准?第一,这是中国古人顺应天时、进行农业生产的经验总结。两千多年来,二十四节气在中华大地尤其是黄河流域指导人们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几无差错。
第二,二十四节气与中国古代先进的天文历法相关。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人就能用土圭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公元前104年制定的《太初历》把二十四节气收入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萧放说,秦汉朝时期就已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概念,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形成朗朗上口的歌谣则要到近现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今天的小学生都会背,这也说明了二十四节气的持久生命力。
二十四节气还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观念和生活习俗。诸如立春、冬至、清明等既是自然节气,也是民间重要节日。立春即春节、冬至吃饺子、清明祭祀,这些习俗延续至今。
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也流传到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等许多地方,日本至今仍有与二十四节气类似的表述。2016年11月,“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界的先进认知、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中依然具有重要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和实践。”萧放说。(完)
相关新闻:
国内新闻精选:
- 2024年11月19日 11:32:21
- 2024年11月19日 11:23:30
- 2024年11月19日 11:21:20
- 2024年11月19日 10:30:01
- 2024年11月18日 21:29:52
- 2024年11月18日 20:33:20
- 2024年11月18日 15:29:53
- 2024年11月18日 14:10:12
- 2024年11月18日 11:35:10
- 2024年11月18日 11: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