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东西问 | 张永和:为什么说人权观的差异成为中美人权发展逆转的根源?

东西问 | 张永和:为什么说人权观的差异成为中美人权发展逆转的根源?

2022年01月13日 19:13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东西问)张永和:为什么说人权观的差异成为中美人权发展逆转的根源?

  中新社北京1月13日电 题:为什么说人权观的差异成为中美人权发展逆转的根源?

  作者 张永和 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执行院长

  近期,美国先后签署通过所谓涉疆法案并借涉疆问题迫使跨国企业选边站队,企图通过所谓涉疆制裁破坏全球产业链。过去一年,美国屡次针对中国打出新疆人权牌,对此中国官方和民间已有诸多回应。官方层面,中国政府义正词严地给予了反驳;民间层面,中国多所高校、学术团体对涉疆的所谓“强制绝育”“强迫劳动”等无理指责均给予完整回应。

  根据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发布的系列涉疆独立报告显示,在新疆从事人工采棉是一个非常抢手和赚钱的工作。在摘棉季,一些工人会请假回家摘棉花,因收入高于其工厂上班的薪资,很多人宁愿不要工厂奖金都要回家采摘棉花,待摘棉季后再返回工厂上班。

资料图:2021年11月,新疆尉犁县百万亩棉花采收。顾勇新 摄
资料图:2021年11月,新疆尉犁县百万亩棉花采收。顾勇新 摄

  由此可见,新疆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强制绝育”和“强迫劳动”。从新疆的每一个个案可以看出,美国针对涉疆问题的操弄实质是在错误地试图打压中国。美国之所以在涉疆问题上一再借题发挥,可能还沉溺于其侵犯人权的历史记忆中,故意将诸如强迫黑人在棉花地里摘棉花等景象嫁接到中国新疆。

  反观美国,尽管其自身存在严重的人权问题,但却总是选择性无视。在美式逻辑中,无视其自身人权问题,转而借捏造的事实指摘、污蔑别国的人权发展,进而打压、制裁他国是惯常之事。这在涉疆问题上被再一次印证。

资料图:当地时间2020年6月1日,纽约民众在曼哈顿街道游行,抗议乔治·弗洛伊德事件中警察暴力执法。<a target='_blank' href='/'>中新社</a>记者 廖攀 摄
资料图:当地时间2020年6月1日,纽约民众在曼哈顿街道游行,抗议乔治·弗洛伊德事件中警察暴力执法。中新社记者 廖攀 摄

  事实上,人权作为人类文明的共同追求,能够形成一个共识或者共同的旗帜。在共同的人权旗帜下,不同国家本可以各自发展其人权事业,但美西方却一直在狭隘僵化地理解人权,而中国人对人权的理解则与人权概念的发展与时俱进。

  人权是一个开放的概念,中国可以接受西方有关人权的理解、解读等基本概念,但同时中国人也认识到世界上存在与西方人权概念相接近的或同级别的其他概念,它们都属于人权的子概念,或者是与人权相关的其他内容,诸如自由、民主、公正、平等权利同一层级的概念。这些概念为中国所重视,但是西方却并不认可。

  可见,西方的人权标准和人权理解是狭隘且有局限性的。真正的人权必须为全世界所公认,包括联合国框架下的一系列有关人权的公约和倡议。在这一点上,美西方特别是美国并不能接受,而中国则是站在全世界大多数国家认可的立场上去理解人权的标准。

  尽管美西方基于自身利益在狭隘的路径上理解人权,但中国学者仍在讨论,人权发展是否存在阶段性,即一个国家在不同发展阶段,由于不同的社会文化结构是否会导致对人权的理解差异。比如,中国可以理解非洲一些国家有关人权以及人的一些概念,同西方、中国都存在差异。

  中国认识到人权的多样性,人权概念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势必会出现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人权及其他权利现象不同的认识。无论从学术角度还是实践角度,人权观的差异是能够而且应该被理解的,人权多样性都应该存在。

  从中国的人权发展实践来看,中国对人权问题一直是“少说多做”的态度。2019年中国发布的《为人民谋幸福:新中国人权事业发展70年》白皮书显示,中国为人权事业作出诸多努力和贡献,中国在人权理论和实践等方面的贡献为全世界瞩目。

资料图:甘肃甘州区靖安乡“靖安幸福家园”养老院。闫姣 摄
资料图:甘肃甘州区靖安乡“靖安幸福家园”养老院。闫姣 摄

  目前,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正处在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少数国家一直都在针对中国进行所谓的“人权外交”攻势,不断挑起是非。出于对自身清白辩驳的正常逻辑考量,中国可能还会在一段时间内处于被动状态。

  不过,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窗口期已经到来。从2020年到2021年,中国针对西方暴露出来的结构性人权问题采取了一系列反制措施。而在新冠肺炎这种全球性大疫情暴发的背景下,西方的表现堪称糟糕,其制度劣势也逐渐暴露。特别是,美国在人权侵犯方面有很多比较明显的特征,中国有必要对其中最明显的特征进行归纳总结,跳出对方设置的话语圈套,把握主动权。(完)

  作者简介:

  张永和,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执行院长、人权法学学科带头人,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智库要报《西政智库专报》《人权与中国》主编、《人权法学》《中国人权评论》《社会中的法理》主编,西南政法大学非传统安全研究所所长。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法学·法理学),中国人权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律社会学学术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立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法理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比较法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人权法学、法学理论、非传统安全研究等。

【编辑:房家梁】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