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中国故事如何破圈出海?这场论坛答了一道必答题

中国故事如何破圈出海?这场论坛答了一道必答题

2021年11月22日 14:40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视频: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来听这场论坛上的“点睛”之语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1月22日电 题:中国故事如何破圈出海?这场论坛答了一道必答题

  “如何让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获得更多事实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这是我们必须回答的时代考题。”

  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中国新闻社主办,中国新闻网承办的首届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网上内容建设论坛19日在北京举办。这场集合众多国内主流媒体高层、互联网企业高管以及高校智库专家学者的论坛,探路在互联网上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寻求这道时代考题的答案。

11月19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中国新闻社联合主办,中国新闻网承办的首届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网上内容建设论坛在北京举办。
11月19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中国新闻社联合主办,中国新闻网承办的首届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网上内容建设论坛在北京举办。

  一道考题:

  当代中国面临的时代必答题

  “如何将精彩的中国故事讲精彩?如何把真实的中国生活说真切?如何让动人的中国声音打动人?如何让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获得更多事实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这是我们必须回答的时代考题。”中国新闻社副总编辑兼中国新闻网总裁俞岚在主持论坛时如是说道。

  新华网总编辑钱彤也列出一道中国媒体必答题:我们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异常复杂,斗争形势更加严峻,面对前所未有的舆论战,如何冲破西方价值围攻、突破西方舆论陷阱,建立中国正面叙事体系,树立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这些时代考题有其日趋紧迫的现实背景。近些年,快速发展的中国受到国际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而一些西方国家倚仗媒体霸权向中国发起前所未有的舆论攻势。

  与此同时,数字浪潮之中,互联网的“双刃剑”作用凸显,移动社交媒体降低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成本,但并不一定带来真正的理解,西方舆论夹带的谎言、抹黑、渗透,加剧着国与国之间的疏离与割裂。

  当新技术叠加新挑战,中国面临什么样的国际舆论环境?中国日报网总编辑韩蕾谈到了一个现状:“由于国际传播信息的‘逆差’,海外受众,特别是一些长期被西方媒体戴着意识形态‘有色眼镜’‘阴间滤镜’的中国报道‘缠绕’‘裹挟’的西方受众,形成关于中国的‘认知茧房’。”韩蕾说。

11月19日下午,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中国新闻社联合主办,中国新闻网承办的网上内容建设论坛举行。<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记者 李骏 摄
11月19日下午,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中国新闻社联合主办,中国新闻网承办的网上内容建设论坛在北京举办。中新网记者 李骏 摄

  一个立场:

  要有“回到中国”的自信,避免掉入陷阱

  如专家所言,互联网时代,中国国际传播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信息流进流出存在“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存在“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存在“落差”。

  当前,拥有超10亿网民、已形成全球最为庞大数字社会的中国,如何借势互联网在国际上讲好中国故事,这是这场“网上内容建设论坛”所聚焦的核心话题。

  在与会嘉宾看来,探讨这一话题,先要明确一个立场问题:新时期的中国故事从哪讲起?

  “要用当代中国人自己的眼光和经验来研究中国,建立中国对自己和对世界的主流叙事。”中国新闻社社长陈陆军提出“回到中国”,以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以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他说,“我们要有足够的‘回到中国’的自信”。

  “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立足互联网本身,环球网总经理单成彪强调,互联网的传播优势和舆论功能为推动信息交流、促进文化繁荣、凝聚社会共识提供了全新的渠道和手段。要继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精神、阐释中国价值、展现中国力量,在互联网上凝聚中国故事的“根”与“魂”。

  从个体层面,微信公众号“明叔杂谈”作者明金维说,过去三年多以来,世界局势发展给中国人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动的现实主义国情教育课,“我们是真正地信仰中国的政治制度、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我们真正信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真正信仰我们14亿人应该能够获得更光明的未来。”

  除了有“回到中国”的自信,与会嘉宾还强调要避免掉入西方的话语陷阱。中国外交部新闻司副司长赵立坚表示,要坚持批驳反击,主动设置议题,打响打好国际舆论反击仗、主动仗。他说,“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坚持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避免掉入对方的话语陷阱”。

11月19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中国新闻社联合主办,中国新闻网承办的首届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网上内容建设论坛在北京举办。<a target='_blank' href='/' >中新网</a>记者 李骏 摄
11月19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中国新闻社联合主办,中国新闻网承办的首届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网上内容建设论坛在北京举办。

  一座桥梁:

  讲中国故事要“过桥”,就要“搭桥”

  长期以来,“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成为中国国际传播的话语困境。

  “国际传播中客观存在的时空差异、语言差异、思维方式差异、文化背景差异,以及意识形态差异等,构成了讲好中国故事的‘千山万水’‘千沟万壑’。”陈陆军说,讲好中国故事要遵循跨文化传播规律,不断“破壁”“过桥”,在开展中国叙事时力求细分受众、共情同理,善用网络,善借载体,让世界能够读懂并认同中国的发展进步和为世界作出的贡献。

  要“过桥”,就要“搭桥”。赵立坚提到,要在融通中外上下功夫,找到中外利益交汇点、话语共同点和情感共鸣点,找准国际交流的公约数,用西方受众听得懂的语言、听得进的方式、听得信的内容,让中国叙事成为世界叙事和国际共识。

  落在实践层面,人民网总编辑罗华提到了当前讲中国故事时的两个误区:一种是一味迎合西方视角,认为展示中国落后故事才能在国际社会上受追捧,而展现中国现代发展的故事则在国际上无人问津;另一种是简单生硬,传播不讲方式方法。

  钱彤提出“破立并举”,“破”就是打破西方媒体话语垄断和霸权,以独特的视角、客观的事实、富有穿透力的表达,突破西方设置的意识形态和信息传播双重壁垒。“立”就是构建中国故事体系、话语体系、叙事体系。

  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兵以陕西的经验总结道,构建中国正面叙事体系,提升正能量传播效果,既要立足本土,让传播具有“近水微凉生”的烟火气,又要放眼全球,心怀“远看山有色”的大格局。

11月19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中国新闻社联合主办,中国新闻网承办的首届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网上内容建设论坛在北京举办。
11月19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中国新闻社联合主办,中国新闻网承办的首届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网上内容建设论坛在北京举办。

  一个群体:

  Z世代承载希望,也肩负责任

  互联网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什么是抓手?在这次论坛上,多位嘉宾将视角对准一个群体——Z世代。

  俞岚谈到,“国风”“国潮”备受新世代青年欢迎,背后彰显的是日益增强的文化自信,“这启发我们,当积极地走向世界时,要拥抱变化,也要守住根本,走自己的路,讲好自己的故事,展现我华夏之美,与世界一起绘制文明织锦”。

  韩蕾表示,应聚焦社交平台和短视频平台上的海外年轻一代,他们对中国的好感度明显高于年长的人群,即使在西方媒体借疫情大肆污名宣传影响下,他们依然可以保持自己独立的观点。

  作为一位在中国生活多年的“洋网红”,知名博主、歪果仁研究协会会长高佑思在论坛上说,当下大部分外国青年和中国的交流存在信息差:语言和文化的沟通障碍导致的信息差,让他们对于中国的理解不够真实、立体、全面。他希望打造一个外国年轻一代了解中国的最佳窗口,把真实的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拉近世界和中国的距离。

  谈及Z世代,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周勇指出,年轻一代首先要“看见中国”,到国家社会发展的最前端,感受中国社会最新鲜的气息和脉动,开阔自己的视野;其次要“读懂中国”,俯仰天地,洞察世情,对社会产生深刻的认同和深厚的情感;最后,要在“看见”“读懂”中国的基础上创新话语,讲好中国故事。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新挑战蕴含新机遇,以网络文明建设丰富中国故事讲述,以数字浪潮赋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在深刻变革的国际舆论场中让新时代的中国故事破圈出海,这是这场论坛面对时代考题给出的路径探索。(完)

【编辑:黄钰涵】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