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 | 于钱宁娜:如何看待美国华人社区的次生文化?
(东西问)于钱宁娜:如何看待美国华人社区的次生文化?
中新社北京11月7日电 题:于钱宁娜:如何看待美国华人社区的次生文化?
中新社记者 李腾飞 赵文刚
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海外华人起到了重要桥梁作用。传承着中华文化基因、又深受居住地文化影响的美国华人,有着怎样的次生文化?华人如何在两种文化交融中保持中华文化薪火相传?近日,原美国纽约市皇后区公共图书馆艾姆赫斯特分馆馆长于钱宁娜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度解读。
中新社记者:美国华人社区的次生文化生态,既有中华文化基因,又与本土文化相融合,这方面您的感受是什么?
于钱宁娜:华人在美扎根已逾百年,次生文化自然应景而生,尤其对华裔年轻一代,这种次生文化有正面也有负面,与个人出身和家庭有很大关系。
留学生家庭是一个正面例子。中国留学生来美后更易接受西方思想文化,学成后也很容易投入美国主流社会。在职场和社交上,他们的举止行为都和美国人一样。但在家里,他们仍然尽可能保持着一些重要的中国文化传统。夫妻之间比较能容让,离婚不像一般美国人那样容易和随便。对孩子的教育,依然像父辈一样,望子成龙,严格管束,督促孩子念书,并送他们去学中文。对留在中国的父母长辈也很尊敬孝顺,时常寄礼物,有机会也回国探亲,或接父母来美。
在这种中西交融的次生文化里长大的孩子,皮肤和外表是东方人,但内心则全是美国化。他们的生活循规蹈矩,事业、学业有成,虽然融入美国主流社会,但总觉得有一层看不见的隔膜。
中新社记者:这种隔膜的根源是什么?当前美国社会对中华文化还存在哪些偏见和误解?如何消除这些隔膜、偏见与误解,进一步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
于钱宁娜:美国文化虽然包容性较强,但和其他一些西方国家一样,对中国文化一直存在着偏见和误解。
美国主流社会的祖先多为英国盎格鲁-撒克逊族,多属于上流社会,有钱、有地位。在他们看来,有色人种贫穷、落后、低级。从19世纪到20世纪前期,他们用“黄祸”和一系列排华法案,阻止华裔来美。20世纪后期,因为民权运动,华裔开始冲出中国城的局限,上大学,从事专业工作,努力加入主流社会。但尽管中国人在社会上有杰出成就,各种形式的偏见仍然存在。
比如,华裔在美国机构很难做到最高领导人,在大学最多升为主管,很难升到学监或校长。而且,一有社会煽动,这种偏见就会浮出水面。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受一些政客的反华言论影响,很多美国民众看到华人就想回避,避免雇佣华人,甚至限制华人子弟进入好学校。
另一方面,华人也存在对美国文化的误解。比如,多数老一辈华人都以为,美国所谓先进个人主义文化“浅薄而无根基”,而且强调自由放任,这对年轻一代产生不良影响。
要消除种种根深蒂固的偏见误解,普通人很难做到。文化交流当然会有帮助,但也需要各界合作和长期努力。需要积极阐释中华传统文化,让大众认识中国人尊从仁爱信义,不是像反华言论所宣扬的那样“表面软弱可欺、实则奸诈阴险”,蓄意掠夺美国人的职业和利益。另一方面,也要让华人认识到美国综合体的新文化优点。
中新社记者:华人群体的次生文化特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美国对中华文化的态度,当前主流社会对中华文化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于钱宁娜:美国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点主要集中于三个方面。
首先是哲学。几千年来,中华文化都是以儒道佛家思想为基础,慢慢发展演化,仁、义、礼、信、忠这些理念是中华文化的支柱。要了解中国固有的文化,必须要对儒、道有所认知。现在,有很多美国学者喜欢研究《易经》,他们认为,研究《易经》更能了解中国学术的神秘和深奥。
其次是中华文化中的治国之道。美国以民主政治立国,现在国内政党争斗激烈,造成社会一片混乱,阻碍国家政策施行、社会进步,治国之道成为美国人最关心的问题。因此学者也想研究一下中华文化中的治国之道,是否源于“服从尊重权威和长辈”的文化传统,而这种传统有没有值得美国学习的地方。
第三是文学、艺术、民俗、美食等。从古典文学到现代武侠小说,美国一直对中国的文艺作品都有研读兴趣,对中国国画、书法、古董更是欣赏仰慕。像剪纸、窗花、灯笼、美食,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艺术也让美国人产生浓厚兴趣。这些目前仍是最容易引起美国大众兴趣、也最容易进行和平交流的项目。
美国对于古老而又神秘的中华文化,一直有很大的兴趣。近几个世纪,美国对中华文化的关注多是探讨性质,内容包含历史、艺术、文学、古物、民俗等多个领域,但基本都属于学术性研究。
但到了现代,尤其是21世纪,美国对中华文化的态度,有了较深的政治色彩。在当今世界格局和经济发展上,中国已成为美国最强劲的对手之一。同时,在美定居的华人也不断增加,因此美国社会认识到,有必要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中国人和中华文化,才能达到知己知彼的目的,进而增加竞争力。
中新社记者:华人次生文化的形成,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原生态文化的影响,您认为,中美文化存在哪些共通性的理念?又有何不同的表现形式?
于钱宁娜:美中文化存在着不少共通性的理念,比如两种文化都表现出对教育和科技研究的高度重视。不过,由于价值观不同,具体表现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读书,从小学到大学大都是在父母强制下发展,压力重大。若读不好书,就令父母失望生气,前途黯淡。美国教育则是自由选择,如果孩子喜欢学习,则鼓励支持,如果不愿意,父母也不强迫,任孩子自由发展。
在科研领域,中国注重科研多以增进整体的国家利益为主。而美国的研究发明,往往是凭各人喜爱,自由选择,以个人利益为先。
这些理念相同、过程不同的文化特质有利有弊。比如中国式教育往往使人感到委屈、压抑,因而产生心理不平衡。而美国文化则过于自由,使得年轻一代往往变得散漫怠惰,甚至染上毒瘾酗酒等不良习惯,自毁一生。
所以,中美开展文化交流,可以从相同的理念中寻找契合点,最好能使双方价值观念融合,深入了解对方,取长补短、交流互鉴,才能实现大同世界。
中新社记者:在当下的历史语境中,美国华人社区如何使中华优秀文化不会在主流文化冲击下湮灭?
于钱宁娜:中美合融的次生文化经过时间的冲击和美国文化的不断发展,隔膜感终会消失,而固有的中华文化会离新生华裔一代越来越远,很容易被强大的西方文化消解。
所以,要使中华优秀文化特色不被湮灭,就必须在文化交流中持久地保全中华文化传统,使其薪火相传。华人社会应举办更多的交流活动,向美国社会介绍中国的艺术成就,使美国人能更加深入了解并适应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和风俗。举办热闹的街坊节、节日庆祝会等活动,邀请东西方各族裔的街坊邻居参加,大家同乐,加深了解。同时,也鼓励华裔多参与美国文化活动。
以上建议,实施不易,而且要有耐心,不断尝试,才能有成果。(完)
受访者简介:
于钱宁娜,著名翻译家钱歌川之女。原纽约皇后区公共图书馆艾姆赫斯特分馆馆长,在该处工作近四十年,为该馆创立“你好”项目,引进中文书籍影像资料等。曾任全美华人图书馆员协会会长,并获该会终身成就奖。亦被纽约邮报选为当地最有影响力的杰出女性。现任纽约第二十选区市议员办公室小区关系专员。
国内新闻精选:
- 2024年12月03日 21:05:02
- 2024年12月03日 21:04:46
- 2024年12月03日 18:28:24
- 2024年12月03日 18:11:45
- 2024年12月03日 18:09:33
- 2024年12月03日 16:02:31
- 2024年12月03日 14:23:53
- 2024年12月03日 11:03:00
- 2024年12月03日 10:25:00
- 2024年12月03日 09:5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