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时评: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巧妇难炊”,为何中国“有米下锅”?
中新社昆明10月15日电 题: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巧妇难炊”,为何中国“有米下锅”?
中新社记者 缪超
《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11日至15日正在中国昆明召开。尽管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方法呈现出“多样化”态势,但与会代表共同表示,当前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缺口巨大,“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生物多样性关系人类福祉,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这一观点已成为全人类的共识。人们也认识到,地球正处在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危机之中,地球生态系统随着时间推移日益进入危险区,地球上的所有生命、各国的经济所依赖的基础正在遭到严重破坏。
然而,阻止生物多样性丧失需要巨额的资金,但世人慷慨解囊的意愿并不高。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每年生物多样性融资仅为1430亿美元,但每年相关投资需求却接近1万亿美元。两相比较,缺口高达80%以上。
目光转向东方。近年来,中国持续加大投入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的资金,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重要保障。
2017年至2018年,中国连续两年安排超过2600亿人民币投入生物多样性相关工作。同时,利用财税激励措施,积极调动民间资本投入生物多样性保护。去年设立的国家绿色发展基金,首期募资规模885亿元人民币。
在支持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中国也一直是强有力的支持者和贡献者。COP15大会上,拉美和加勒比地区代表提到,中国不仅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展示了如何谋求人类文明和自然之间的生态平衡,也积极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生态多样性保护援助。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伊丽莎白·穆雷玛也称,中国是最早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国家之一,中国也是公约和议定书核心预算的最大捐助国之一。
要知道,中国直至去年底才整体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为何能够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有米下锅”?
答案可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中获得。中国的传统文化积淀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万物平等”等思想和理念体现了朴素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作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指南,“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形象生动、言简意赅、独具魅力。在这一理念指引下,中国已经将生物多样性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目标和手段。
中国不会选择目光短浅的“竭泽而渔”,而是选择细水长流的“授人以渔”,实现科学、合理和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推动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绿色转型和升级,从保护自然中寻找发展机遇,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赢。冀望以生物多样性支撑可持续性发展,这就是中国“有米下锅”的重要原因。
要明白,全球经济中有44万亿美元适度或高度依赖自然及生态系统,这相当于全球GDP的一半以上,一个健康稳定的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环境对于经济发展显然十分重要。
要解决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难题,主流化是关键所在。COP15与会专家指出,仅靠科学家和非政府组织去保护生物多样性,是远远不够的,亦难以获得融资。各国必须将生物多样性写入发展战略之中,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从而避免先破坏后保护,并使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进行。(完)
国内新闻精选:
- 2024年11月21日 14:10:23
- 2024年11月21日 14:03:33
- 2024年11月21日 11:16:50
- 2024年11月21日 09:30:55
- 2024年11月21日 09:28:03
- 2024年11月20日 18:33:42
- 2024年11月20日 15:27:39
- 2024年11月20日 12:25:41
- 2024年11月20日 09:42:43
- 2024年11月19日 22: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