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三千孤儿入内蒙”背后:草原母亲的半个世纪真情付出

“三千孤儿入内蒙”背后:草原母亲的半个世纪真情付出

2021年09月23日 10:51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三千孤儿入内蒙”背后:草原母亲的半个世纪真情付出
    萨仁托娅拍摄的“草原母亲”。 萨仁托娅供图

  中新网杭州9月23日电(记者 林波)“我们牧区人叫自己的妈妈为‘额吉’,感谢我的‘额吉’把我抚养长大。”说到自己的“草原母亲”时,“国家的孩子”张斌心中满是感激。

萨仁托娅拍摄的“草原母亲”。 萨仁托娅供图
萨仁托娅拍摄的“草原母亲”。 萨仁托娅供图

  1960年,刚满三岁的张斌被送到了内蒙古自治区的一草原牧民家庭,成为“三千孤儿入内蒙”故事中的一员。

  1960年,中国发生大饥荒,江南地区受灾严重,很多父母无力抚养孩子,把他们送到上海的保育院,一时之间大量孩子成了无家可归的孤儿。而随着弃婴越来越多,保育院也面临着巨大的救助压力。

  周恩来总理得知了这一情况之后,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夫主席达成共识,把上海的3000多名孤儿送到内蒙古草原交由牧民抚养,而这些来到内蒙古的孩子被亲切称作“国家的孩子”。

萨仁托娅拍摄的“草原母亲”。 萨仁托娅供图
萨仁托娅拍摄的“草原母亲”。 萨仁托娅供图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三千孤儿入内蒙”的背后,是“草原母亲”半个世纪的真情付出,她们用大爱无疆诠释了一段超越血缘、地域和民族的历史佳话。

  “有一个大我7岁的姐姐,我们处得很好,很照顾我。”在张斌的记忆里,他的“额吉”是个言语不多但却非常疼爱他的妈妈,“生活得很幸福,这些年来从不缺爱。”

  就这样,张斌有了家,有了新的母亲和蒙古族名字“邦日胡”。

萨仁托娅拍摄的“草原母亲”。 萨仁托娅供图
萨仁托娅拍摄的“草原母亲”。 萨仁托娅供图

  “接一个,活一个;活一个,壮一个。”这是彼时“草原母亲”对“国家的孩子”的承诺。

  张斌回忆说,彼时,在牧区的家门口并没有学校,要去20多公里外的学校读书,“妈妈就坐别人的马车送我上学,但第二天回来时就没有车了,只能自己走回来。”

  回想起初次上学的经历,张斌直言那时年幼不懂“额吉”一个人走回来的辛苦,“现在回想起来,这件事却一直记在心头,那时牧区路不好找,很容易迷路,‘额吉’就是靠着电线杆的标志才走回家。但这些她从来不对我说,总是默默地爱着我们这些孩子。”

  “10岁左右帮着‘阿爸’放羊,一开始是我们姐弟两人,等我大了就自己去放羊。”幼时在牧区的生活,张斌仍记忆犹新,“15岁以后放假回家,参加过打草、挖石头、挖井、拉土。虽然辛苦,但现在回想起来都是珍贵的回忆。”

  关于自己的身世,张斌直言其实早已知晓,而这也是他和“额吉”的默契约定。

  “那时候上学,班上很多人都叫我‘上海孤儿’,于是我也知晓了这件事。但‘额吉’不说,我也不问。”张斌表示,他和“额吉”两人保持着这份默契,大家心里都明白,但这并不影响母子间的感情,“她是我的妈妈,我是她的孩子,她爱我,我也爱她,就这么简单。”

  带着“额吉”满满的爱,张斌走出了牧区这片小小的天空,在城市里工作、结婚,直到如今退休带孙子。

萨仁托娅拍摄的“草原母亲”。 萨仁托娅供图
萨仁托娅拍摄的“草原母亲”。 萨仁托娅供图

  2008年的国庆假期,张斌带着年至古稀的老“额吉”来到了北京,“‘额吉’对首都很向往,带她去了北京,看了天安门,她很高兴。”

  如今,张斌的老“额吉”已经88岁了,“她身体很好,我现在在呼和浩特生活,每个月都会和姐姐一起回去看望她,老人家没啥心愿,就是希望我们顺顺利利。”

  60余年来,温柔而坚定的“草原母亲”扛住了生命的重量,编织出三千孩子的温暖港湾,书写着超越民族、超越地域、超越血缘的大爱。

  “越是了解,越想将这个故事分享给更多的人。”1953年出生的萨仁托娅是原内蒙古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国家一级作家,同时也是“草原母亲”故事最早的见证者和记录者,她的作品——长篇小说《静静的艾敏河》和长篇报告文学《国家的孩子》就讲述了“三千孤儿入内蒙”的动人故事。

  “我的父亲是一名作家,在我六七岁的时候,就曾给我讲过这个故事,当时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萨仁托娅告诉记者,彼时,在草原上行走的父亲就将“上海孤儿”到草原的故事讲给她听,“他和我说,如果感兴趣的话未来可以自己去了解。”

  随着萨仁托娅的长大,她的朋友圈中也不乏来自“南方的孩子”。1998年,萨仁托娅开始走访牧区,将一个个“草原母亲”的故事记录下来。

  “在我们游牧文化中,所有的生命都是一样的,牧民们对生命一视同仁。”萨仁托娅解释说,在牧民心中没有“孤儿”一词,因为他们认为这个词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他们更愿意用‘孩子’来称呼,这是牧民们对孩子们的爱。”

  萨仁托娅在采访中曾问一位老“额吉”,她的孩子是不是“上海孤儿”,但老“额吉”却告诉她,这是“国家的孩子”。

  “她告诉我‘这是党和政府相信我们,才交给我们抚养的孩子’,字里行间除了对孩子的疼爱外,还蕴含着一份责任。”萨仁托娅直言,她采访过很多“草原母亲”,但她们像是“串通”好了一样,称呼这些孩子为“国家的孩子”,不问过往,只言当下。

  萨仁托娅也曾问过一位“额吉”,你那么爱这些孩子们,如果他们的亲生父母或者是亲戚来找孩子了怎么办?

  “那可太好啦,也许他们就能回城,也许他们有兄弟姐妹和其他亲戚,有那么多人爱他们。我们还能活多久,我们走了以后,他们还有亲人。”萨仁托娅一直记得这位“草原母亲”的回答,“她们是如此的单纯,完全从孩子的角度考虑。”

  在萨仁托娅的笔下,关于“草原母亲”和“国家的孩子”的故事还有很多,“被她们感动,也为她们骄傲。”

  毫无疑问,“草原母亲”的故事是民族团结互助的生动见证,在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上,一位位“额吉”演绎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人间佳话。在9月22日在杭州举办的2021第七届慈孝文化节上,“草原母亲”被授予2021慈孝人物/团体。

  2021第七届慈孝文化节由中国新闻社、杭州灵隐寺主办,由杭州灵隐寺、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浙江海外联谊会、浙江省归国华侨联合会和浙江民盟企业家联谊会承办,并得到了中国新闻周刊、中国慈善家杂志社和杭州云林公益基金会的支持。(完)

【编辑:李季】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