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评:为什么说中国对“第三极”的生态保护货真价实?
(东西问)短评:为什么说中国对“第三极”的生态保护货真价实?
中新社拉萨7月29日电 题:为什么说中国对“第三极”的生态保护货真价实?
中新社记者 邢一
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时隔10年再度赴西藏考察调研。行程以雅鲁藏布江及尼洋河流域为首站,凸显官方对西藏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
因特殊地理环境,西藏享有“第三极”“世界屋脊”“亚洲水塔”等美誉,是中国乃至亚洲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中国和亚洲众多国家的江河源、生态源。资源丰沛的同时,雪域高原的生态也有脆弱一面,冰川退缩、冻土消融等问题近年显现。
生态议题如今已成全球性议题,中国与西方实无差异。正因如此,中国最高领导人才会在“山水林田湖草沙”外再加一个“冰”,提出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要求,凸显地域和现状针对性;将西藏生态保护置于保障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历史高度,并宣示以“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世界负责”的态度保护。
然而,西方部分舆论近年仍不乏对西藏生态的批评,认为西方想象中的香格里拉有所损伤。
事实上,西方对西藏“精神乌托邦”式的想象雏形,形成于几个世纪以来进藏外国人的游记,多数记录者将无人区土地贫瘠、高海拔、空气稀薄、不易生存的自然环境予以浪漫化。后随工业化,西方又将自身在工业化中的环保焦虑投射于东方最为原始的地区之一西藏。加之近年来的意识形态羁绊,西方对西藏生态保护的关注走向偏激和不实,并不足为奇。
有本地藏族生态学者指出,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旧西藏,基本处于被动适应自然条件和对自然资源单向索取状态,谈不上对生态环境的认知,更谈不上科学有效的保护。
西藏生态保护现状如何?旅人感受不会说谎。在林芝,曾经的伐木村中桃花朵朵开,桃花节的名片远近闻名;在雅江两岸,曾经肆虐的风沙如今几乎消失殆尽;建设通车的条条“天路”成为“绿色铁路”,为沿线的野生动物留出“生命通道”。
西藏生态保护态度如何?法治建设不会说谎。改革开放以来,西藏生态环保发展进入法治化轨道,逐步形成系统的地方生态保护法律体系。最新的《西藏自治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条例》今年1月审议通过,并于5月实施,成为西藏首部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性法规。
西藏生态保护进程如何?事实数据不会说谎。和平解放以来至2020年,官方累计投入生态环境领域的资金达814亿元人民币。仅2004年至2014年,西藏荒漠化土地面积就减少9.24万公顷,沙化土地面积减少10.07万公顷。2020年天然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提高到47%。当下,黑颈鹤已由不到3000只升至逾8000只,藏羚羊约30万只。空气优良天数达99.4%。可以说,西藏依然是世界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此非易事。对西藏而言,它既是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同时也曾一度是中国唯一的集中连片贫困省区。人的发展与生态保护这一两难问题,西方发达经济体或许难以感同身受。
如今的西藏人,深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事实成为最好的佐证:10多年来,西藏整体局势稳定,在强力生态保护基础上谋求更高质量发展,西藏新发展格局的着力点已定。(完)
国内新闻精选:
- 2024年12月25日 21:41:36
- 2024年12月25日 21:14:32
- 2024年12月25日 11:01:03
- 2024年12月24日 19:49:34
- 2024年12月24日 16:26:57
- 2024年12月24日 14:42:52
- 2024年12月24日 12:44:29
- 2024年12月24日 11:39:15
- 2024年12月24日 09:30:13
- 2024年12月24日 09: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