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党史专家:挽狂澜于既倒,八七会议彰显的力量仍具现实意义

党史专家:挽狂澜于既倒,八七会议彰显的力量仍具现实意义

2021年02月04日 10:15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视频:八七会议会址:百年建筑见证历史转折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共百年华诞)党史专家:挽狂澜于既倒,八七会议彰显的力量仍具现实意义

  中新社武汉2月4日电 题:党史专家:挽狂澜于既倒,八七会议彰显的力量仍具现实意义

  中新社记者 张芹

  “从会议记录来看,第一个发言的是毛泽东,发言最多的也是毛泽东,一共7次。”党史专家、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审方城如此介绍。

  武汉市江岸区鄱阳街139号,一幢建造于上世纪20年代的三层西式公寓。1927年8月7日,一场紧急会议在此召开,史称八七会议。中新社记者近日来到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寻访。

  “正是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在讲到军事问题时说,从前我们‘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正是这段话,后来演化成‘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句名言。”方城说。由此,中国共产党人在危急关头力挽狂澜,逐步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1927年夏天,作为全国革命中心的武汉,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国民党突然实行严厉的反共、“清党”政策,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中国革命由此转入低潮。

  危急关头,在共产国际指导下,中共中央紧急召开八七会议。瞿秋白、李维汉、毛泽东、邓中夏等21位共产党人,共产国际代表,以及中共中央政治秘书邓小平等人乔装打扮,秘密潜入汉口原俄租界三教街41号(现鄱阳街139号)——当时苏联驻国民政府农民顾问拉祖莫夫的住所。

  “选择在这里开会是经过周密考虑的。”方城介绍说,会议地点前后有楼梯,后门通往僻静小巷,屋顶阳台与隔壁互通,便于发生紧急情况时撤离。

  一天的会议,总结了第一次大革命失败的教训,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成为由大革命失败后向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标志。

  “这是一次在敌人眼皮底下召开的会议,虽只有一天,但讨论和解决的却是关系党和革命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方城认为。

  八七会议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了秋收起义、黄麻起义、广州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逐步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在纪念馆一楼的陈列室里,实物、展板与触摸屏、多媒体互动墙等高科技展示手段相结合,以提升观众参观体验。用幻影成像技术再现的会议场景中,身着长衫、操着湖南口音的毛泽东激昂陈词。

  陈列柜中,八七会议记录手稿、《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告全党党员书》等文件复印件一一展现。据方城介绍,根据考证,会议记录出自邓小平之手。

  “书本上学过关于八七会议的知识,实地参观后才了解到更多背后的故事。”观众胡心博说,武汉在近现代中国革命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而纪念馆则是了解历史的最佳途径。

  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宣教部主任荆菁告诉记者,近年来,纪念馆丰富展陈内容、创新展览形式,去年5月陆续在各平台推出直播后,在线“云逛展”观众超过1065万人次。

  “八七会议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担当的魄力、危机处理的能力、自正自净的活力、坚持探索的毅力,而这些力量的根本,均在于信仰信念的定力。”方城认为,这种力量,时至今日依旧对治党治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现实意义。(完)

【编辑:李玉素】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