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很高兴为国家进步做了力所能及的事

2018年12月24日 15:1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中新社上海12月24日电 题: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很高兴为国家进步做了力所能及的事

  中新社记者 许婧

  1978年中国恢复高考的消息从广播站喇叭传到吴志强耳边时,在上海松江“学农”的他正在厨房当厨子做饭。

  40年后,他已成为中外知名的城乡规划学家、城乡规划学理论和工程实践的领军人物。

  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同济大学副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用“历历在目”形容过往40年人生经历。在他看来,恢复高考无疑是“冬天里的春雷”,“改革开放塑造了我的人生”。

  1978年,“自小长在南京路,想让城市更美好”的吴志强如愿考入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读完本科和研究生留校任教,直到被公派至德国柏林工业大学。

  1988年初,包括吴志强在内的70位赴德国的中国年轻科学家均被分到德国各大学的三年级。他还记得,当时有一门旧城改建的课,为巴黎、柏林等城市的贫民区设计改建比较方案。交作业时,班级里的20多个同学一共拿出40多张图纸,而他一下子拿出48张详尽、完整的图纸,教授直接去把院长叫来看了这场景,给院长介绍了吴志强整套的规划设计,这件事促使院长直接提议、柏林工大社会与区域教授委员会一周内通过,批准吴志强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并配置了邻导师办公室的工作研究室。

  由于德国的城市规划教育需要学习大量的城市社会学、国土管理学、地理学数据库、节能城市知识,吴志强每天学习到深夜,最早来,最晚走,节假日也如此,成了办公大楼门卫最熟悉的人。

  克服语言等诸多障碍,吴志强花了10年时间,拿到德国博士学位。“我在德国学习时经历了东柏林和西柏林合并的阶段。当时主要参与东柏林的建筑改建项目,不是简单恢复,而是必须满足明天的需求”,吴志强说正是这段学习经历让他在城市规划方面收获很大,不仅学到了德国可持续城市规划及其管理体系,还参与了旧城改造实践操作。

  基于这种“理论和实践的双层浸润”,吴志强明晰:城市规划,是要用最少的资源,创造一个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在全球化中保持特色的城市。

  1996年与国内硕士导师促膝长谈后,吴志强决定回到同济大学,2001年他以秘书长的身份组织了全世界首届规划院校大会,成立了世界规划组织联盟,并将该组织的办公室放在同济大学。现在他主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程知识网中的城市及其规划网站,致力推动中国城市规划教育东西部、南北方交流协作。

  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的城市规划专业在世界上的地位大踏步提升,内涵走向可持续、绿色、和谐、理性。吴志强担任全球规划教育联盟(GPEAN)联席主席,并于2017年被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自1997年回到同济执教至今,吴志强亲手指导过的博士、硕士研究生超过百人。授课富有激情,言谈风趣幽默,能拉一手大提琴的他连续多届入选同济“可爱的老师”。他希望若干年后,学生们能成为中国规划设计界的中流砥柱,能担当起社会责任。

  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吴志强长期坚守在城市规划工程实践第一线,曾任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总规划师,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设计综合方案总规划师、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总规划师,也在汶川地震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担任成都灾区灾后重建规划专家组组长。

  “是责任召唤我这么做。”自我定位为学者的吴志强说,实践支撑学术,重大项目、重要关头需要他时,还会投身其中,“带着感恩的心去做事,就是幸福”。

  “智慧城市”“人工智能”“城市智商”……世博会后吴志强把最新实践带入了学科新理性智慧。

  如今,他的心愿是把中国的智慧和实践与人工智能相结合后,给世界带去城市规划的“中国智慧”。而他主要在做的就是带领团队,以民众最为关切的城市病治理为导向,集中突破百姓关注的民生服务,力争在2020年能在若干示范城市形成人工智能2.0的“人、机器、城市”的智能范式,以学科支撑中国早日迈向“智力城镇化”。

  “有幸参与这么多大事,很高兴能为国家的进步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情。”吴志强如是说。(完)

【编辑:周驰】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