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改革开放40年:“大武汉”破茧成蝶

2018年11月14日 12:1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图为8月7日拍摄的正在建设中的武汉绿地中心。<a target='_blank' href='http://www.chinanews.com/'>中新社</a>记者 张畅 摄

图为8月7日拍摄的正在建设中的武汉绿地中心。中新社记者 张畅 摄

 (改革开放40年·调研行)改革开放40年:“大武汉”破茧成蝶

  中新社武汉11月14日电 题:改革开放40年:“大武汉”破茧成蝶

  中新社记者 张芹

  大江大湖大武汉,在介绍自己的城市时,武汉人习惯用“大”这个字眼。

  改革开放40年来,武汉市逐步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城市建设提档升级、国际化水平稳步提升的华丽蝶变。

  从“制造”到“智造”

  从百余年前的“汉阳造”,到新中国成立之初武钢、武重等一批“武字头”企业相继落子,工业重镇一直是武汉的“城市名片”。

  改革开放之初,武汉工业体系以重化工业为主、轻纺工业为辅。随着改革深入,“结构单一、发展粗放、活力不足”等产业弊端逐渐暴露,“大武汉”盛名难副。

  至今日,在对传统制造业转型提档升级同时,以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为代表的“新武汉造”逐步崛起,武汉在中部地区率先步入“万亿俱乐部”。

  从武汉中国光谷的国家存储器基地,到武汉开发区的国家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基地,从东西湖区的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到新洲区的国家商业航天产业基地,2007年以来,武汉先后获建30多个国家级产业基地。

  产业升级同时,武汉综合实力也实现大幅度提升。数据统计,改革开放40年来,武汉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335倍,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0倍。2017年,武汉地区生产总值达1.34万亿元(人民币,下同),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9479.64亿元。

  “武汉的产业升级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根据不同时代经济结构逐步形成。”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叶青认为,武汉产业转型升级从量变到质变,最终推动当地经济实力综合提升。

  交通引领基础设施

  打开地图,武汉整体形似一只自西向东展翅欲飞的蝴蝶。在1870年的地图上,武汉这只“蝴蝶”只是依偎在长江两岸的两只小“虫蛹”。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近日,《澳门月刊》社长王定昌受访时曾表示,过去武汉总被调侃为“大县城”。如今来到武汉,这里的变化令其印象深刻。

  目前,武汉建成跨越长江、汉江大桥10多座,建成武汉火车站、天河国际机场、阳逻武汉新港等重要交通枢纽,地铁通车总里程达288公里。

  上世纪50年代,全国各地青年在青山区搭棚落户,支援武钢建设。2007年青山老工业区棚户区改造启动,配套设施齐全的高层住宅楼取代了低矮破旧的房屋。

  “目前,武汉已经进入城市建设收获期。”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秦尊文认为,武汉已不再是上世纪90年代“脏乱差”印象。

  对外交流日益扩大

  近年来,比利时国王菲利普、法国总理卡泽纳夫、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印度总理莫迪等先后到访武汉,武汉渐成中国外交主场城市。

  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大规模建设,如今的武汉已初具国际化大都市风范。截至目前,武汉常住外国人达1.7万人,世界500强企业在武汉投资近260家,开通国际及地区航线59条,外国在武汉设有4家总领事馆及20家经贸机构,中欧(武汉)国际货运班列业务延伸至28个亚欧国家。

  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崛起等发展机遇,国家中心城市、中国(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等国家级改革试点的落户,武汉在中国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不断凸显。

  40年来,武汉已从一个较封闭的区域中心城市转型为一个开放程度较高的国家中心城市;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初步形成全面开放格局。(完)

【编辑:姜贞宇】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