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 让创新成果迸发“场效应”
无锡: 让创新成果迸发“场效应”
改革开放40年·百城百企百县调研行
本报记者 过国忠 实习生 雷 宁
编者按 在城市、在县域、在企业,一声声聚心聚力的号角,一次次谋新谋变的过程,一个个创新创业的故事,四十年的沧桑巨变便如此铺陈。从今天开始,本报开设《改革开放40年·百城百企百县调研行》栏目,用科技日报记者独特的视角和思考,记录波澜壮阔的四十年,为您展现四十年伟大成就背后的逻辑和动因。
“不破坏原有结构,我们在这个铁块上用纳米墨水印刷了看不见的光子码,通过特殊的扫描设备,能够识别光子码携带的产品信息,为企业提供工业产品溯源服务。”这是刘飞博士和他的团队高铭科维研发的纳维码技术。
十年前,刘飞为了实现万物相连的设想,画下了第一张草图。十年后,经过无数次技术突破,这张草图成为现实,耐受住1000°C的高温炙烤与水洗铁刷,印在了一家知名风能企业的铁块部件上。
“不要小瞧这印在小小的铁块上的纳维码,它背后是无数种工业产品在复杂、严苛的生产环境中能够简易、便捷、安全地与互联网联通,实现数据追踪与共享。”刘飞说。
记者了解到,高铭科维的纳维码技术全球仅此一家,能够在纸张、皮革、金属、玻璃、陶瓷等绝大多数日常材料中使用,使用寿命高达100年。目前,高铭科维已经接到了亿级订单,在多个工业领域落地。
高铭科维是无锡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时代在变,产业在变,城市在变,百姓生活更在变。
国庆前夕,科技日报记者走进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国家集成电路(无锡)设计中心产业园、石墨烯产业发展示范区、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处处感受到科技给这座工商业历史文化名城所带来的新变化、新成果、新气息。
“无锡土地资源接近极限、环境容量逼近红线、要素成本不断上升,单靠大投入、大引进、大模仿的外延式增长路径,难以为继。必须依靠科技人才,瞄准‘专、精、尖’,加快发展特色新兴产业,走出转型发展的无锡路径。”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李小敏说。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发展理念,无锡在全国率先推出科技人才方面的一系列新举措:实施“太湖人才计划”、建立重点新兴产业发展基金、设立科技创新重大专项、打造科技园区平台、完善孵化成长平台……畅通创新链条,打通阻碍创新的堵点,让无锡的创新“动车组”节节都有驱动力。
无锡市科技局局长孙海东告诉记者,为加快推进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创新商业模式,丰富产品及服务供给,无锡先后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63计划、物联网发展专项等省级以上研发项目3000多个。全市物联网专利申请量近万件,其中发明专利超过2500件。
如何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无锡领导清醒地认识,只有加速推进科技创新,突破引领性创新技术,形成科技高峰,才能实现城市改造与科技创新“双赢”。
近年来,无锡聚焦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谋划一批前沿性技术“三种技术”,构建起一批政产学研资“五路大军”紧密配合的创新“共同体”,形成有利于创新成果迸发的“场效应”。
今年3月,证监会披露,卓胜微电子2017年前9个月净利润突破亿元大关,达1.44亿,比2016年全年增长了0.6亿元。而这个仅占600平方米的公司只是国家集成电路(无锡)设计中心产业园区孵化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中的一家。
“我们利用中心所处的滨湖区区域特点与环境优势,集中资源,专注发展设计与销售两端,主要是集成电路的设计与研发。”设计中心主任朱岩告诉记者。为此,园区引进中科芯集成电路股份有限公司、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信息产业电子十一设计研究院科技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等128家企业与研究院入驻,打造产业集群。
2017年,该园区产值达20亿元,产值增量25%。2018年上半年,产值超过13亿元,同比增长20%。至2017年底,无锡市物联网企业超过2000家,承接物联网工程遍布全球68个国家和地区700多座城市,物联网营业收入2437亿元。
如今,无锡物联网标准走在国际前列,无线自组网、MEMS设计制造等多项成果达国际领先水平,填补国内外空白。特别是通过实施物联网企业倍增计划,无锡已实施智能制造项目270个、完成总投资229亿元,曾经的工商业历史文化名城正向“智造强市”迈出新步伐。
(科技日报无锡10月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