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领导人再聚首 直面投资合作难题
中新社北京5月28日电 (记者 李晓喻)再过几天,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将在布鲁塞尔与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举行第19次中欧领导人会晤,有望为中欧投资合作带来新的利好。
目前,中国对欧盟的直接投资已覆盖其所有成员国,欧盟是中国累计第三大实际投资来源地和第一大技术引进来源地。官方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对欧盟非金融类直接投资72.9亿美元,同比增长1%;欧盟对华投资8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1%。
欧盟制造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业等行业中,不乏中国企业的身影。从吉利收购沃尔沃、美的并购库卡,到中远集团在比利时安特卫普港斥资收购集装箱码头,再到上汽集团在英国设立研发中心,越来越多有实力的中国企业开始将欧盟作为对外投资和海外并购的重要目的地。
“双向投资已成为近年来中欧经贸合作的新增长点”,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经济室主任陈新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称,尤其中国企业对欧盟投资并购案,无论数量还是金额,都呈迅猛之势。
但发展的背后,中欧投资合作也有两大难题待解。
一是规模尚小,且发展不平衡。和2016年5400多亿美元的双边贸易额相比,同期中欧双向投资额只是前者的一个零头;和欧美双向投资上万亿美元的存量相比,中欧双向投资累计实际投入加总不到2000亿美元。用陈新的话说,二者“不是一个数量级”。
二是中欧企业对深耕对方市场“各怀心事”。中国企业忧虑的是,在逆全球化和保护主义升温背景下,部分欧盟成员国正准备收紧对外资投资限制;中国能否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打造更开放、透明的营商环境,则是欧盟企业的最大关切。
要解决这些难题,中欧投资合作既要加快步伐,也要调整心态。
目前,中国已决定放宽服务业、制造业、采矿业等领域的外资准入限制,鼓励外商投资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支持外资以特许经营方式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等。
中国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要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为全球投资者提供新的制度红利和投资机遇;欧盟企业则应努力适应中国产业和消费结构升级带来的变化,发掘新的商机。
“欧盟应当调整心态,不要戴‘有色眼镜’看待来自中国的投资”,陈新说,欧盟企业也应该主动适应从在中国享受“超国民待遇”到与中国企业在同等条件下同台竞技的转变。
在各自努力的同时,中欧还应加强合作,争取顺利缔结中欧投资协定。
在中国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刘英看来,中欧双向投资潜力巨大,眼下投资与贸易发展状况之所以严重不匹配,很大程度上与双方之间缺乏高水平的投资协定有关。
几天前,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第13轮刚刚结束。白明称,如中欧投资协定能够早日达成,对提升双边经贸合作水平、释放双向投资潜力都将带来显著利好。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开始前一个多月,李克强就在会见欧盟委员会副主席莫盖里尼时称,中方愿同欧方本着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精神共同努力,推进包括双边投资协定谈判、自贸可行性研究等在内的广泛领域务实合作。莫盖里尼也予以积极回应,表示欧盟愿以建设性态度同中方加强合作、妥处分歧,推动双边投资协定谈判等取得“积极进展”。
在此情况下,有理由期待,中欧领导人的此次会晤,将为推动中欧投资协定谈判,扩大中欧投资合作注入新动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