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境外媒体热议“克强风格”记者会

2015年03月17日 21:15 来源:人民网  参与互动()

  李克强就任总理后的第三次中外记者会,吸引了多家外媒连续数十篇文章的滚动报道和会后广泛的解读评论。有人从中读出了中国经济未来走向的“利好”,有人认为中国政府彰显了自己的国际观和历史观,还有媒体总结出这场记者会展现的“克强风格”。

  香港《文汇报》在报道中写道,从进场后“绅士般地”张开双臂,示意同伴一齐落座,到记者会结束后破例“追加答问”,总理的记者会低调却有章法、有底气。

  文章评论说:“平静、深广、开放、有活力,这是李总理向世界传递的‘中国信号’。”

  总理的第三年任期从一开始就释放新风

  记者会一开始,善于观察的媒体就发现了记者会新风:“中国人海外置产”、“中央政府对港政策”,记者们的尖锐问题层出不穷,始终考验着李克强的“急智”。

  有媒体评价:“从对于犀利提问毫不回避,到多次用自己的个人经历精彩作答,总理的第三年记者会从一开始就释放新风。”

  “新风”不仅包括尖锐问题,也包括总理紧跟时代的“新词”。面对记者“是否担心新兴业态冲击传统行业”的提问,李克强在回答中不仅透露自己在网上买书的经历,还引用了IT行业的流行语:“最近互联网上流行一个词叫‘风口’。我想,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会使中国经济‘飞起来’。”

  会场的两个“意外”则更被媒体津津乐道广为传播。原本西班牙埃菲社记者获得提问机会,但没想到这位老兄一时“手慢”,被坐在一旁的奥地利记者一把“抢”过话筒,就克里米亚问题尖锐提问。

  主持人宣布整场记者会结束后,一位记者在台下大声“喊话”,希望总理回应中缅边境问题。已经起身的李克强听清问题后重新回到座位,破例追加了一个回答:“这是一件让我感觉痛心的事情。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坚决维护中缅边境的安全稳定,坚决保护我国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台下的记者为总理的回答送上一片掌声。美国《纽约时报》发表评论称,这是中国总理李克强在人大闭幕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发出“最引人瞩目的警告”。

  有评论文章梳理后认为,本次总理记者会首次出现《新京报》、《赫芬顿邮报》这样的都市报和纯网络媒体的提问,展现了越来越开放的思维。英国《金融时报》则从记者提问的角度评论说:会上既有“全民阅读”这样的柔性问题,又有环保、二胎这样的敏感问题,而且二胎问题还是由央视记者提出。

  外媒总结李克强“接地气”三大绝招

  “你的中文说得这么流利,不知道有没有在中国买房?当然,我们是欢迎的。”当英国《金融时报》记者就“中国人海外购房”犀利提问后,李克强笑着反问这位记者。急智和幽默立即引发现场的一片笑声。

  事实上,面对中外媒体17个问题,李克强的快速反应、幽默回答,迅速引发了网民的广泛讨论。

  回答网购相关问题时,李克强说,他最近在网上买了几本书,但避免广告之嫌不能透露书名:“但我很愿意为网购、快递和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做广告。”听到记者自我介绍“中央电视台记者、中国网络电视台记者”,总理笑着对他说:“你的面孔我很熟悉,不用做广告。”

  而对于“创业是个人的事,政府为什么操那么大心”的质疑,总理首先微笑回应:“谢谢你让我少操心,但我不能不操心啊!”并随后进一步阐释了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决心与清障搭台的举措。

  境外媒体也在报道中争相引用总理回答的“妙语”。李克强在记者会上宣示继续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改革,他说:“(简政放权)是要触动利益的,它不是剪指甲,是割腕,忍痛也得下刀。”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以《中国总理说:改革是‘拿刀割自己的肉’》为标题报道这一内容,而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则进一步解释说,李克强这是在警告改革路上还将有很多痛苦,但前途是“光明的”。

  台湾中央社评论认为,与前两年的记者会相比,李克强当天回答的财经议题明显偏多,凸显他擅长的领域。但不时穿插小故事及幽默口吻,则维持了他的风格。《旺报》还总结出李克强总理“接地气”的三大绝招:第一招是说百姓听得懂的话,第二招是从百姓视角去关注民生,第三个制胜绝招则是爱“说故事”,亲民、真诚,又有说服力。

  李总理“客观冷静”扫除外界对中国经济的疑虑

  除了这些有趣的语句和花絮,总理在发布会上透露的“干货”信息更是引发全球媒体的热烈讨论。

  面对“中国在输出通缩”的质疑,李克强引用数据专业回应,中国是“被通缩”;听到“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经济体”的观点,总理笑言“总有种被‘忽悠’的感觉”;对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上搭便车”的指责,总理言简意赅干脆作答:“中国这么大的块头,搭谁的便车?中国是和大家一起推车。”

  至于那句“我们‘工具箱’里的工具还比较多”的表态,更是被国内外许多媒体做成了醒目标题。英国《金融时报》认为,这暗示着如果中国经济放缓,政府会有所动作。美国彭博社认为这是总理透露的明确信号:如果影响到就业,政府就会刺激经济增长。日本《外交学者》的标题更加直白:“不!中国不会倒下!”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在随后的报道中评价,李总理对中国经济的评价“客观冷静”,同时扫除了外界对中国经济的疑虑。德国财经网则更加专业地分析认为,李克强总理承诺要给企业更大灵活性,减少政府权力,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这将“给中国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傅旭)

【编辑:王硕】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