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解读习近平蒙古行:为中蒙关系发展绘制新蓝图

2014年08月23日 02:30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22日晚,国家主席习近平结束了对蒙古国为期两天的国事访问后回到北京。专家表示,习近平主席此次“走亲戚式”访问有划时代意义,为中蒙关系今后发展绘制了新蓝图,必将进一步推进两国在政治、经济、人文等各方面合作,对两国关系未来产生直接、深远的影响。

  政治互信进一步增强

  这是习近平主席就任国家主席后首次访问蒙古国,也是中国国家主席时隔11年再次访蒙。两国友好合作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访问期间,两国发表联合宣言,将“战略伙伴关系”提升至“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这是两国自2003年建立睦邻互信伙伴关系,2011年升级至战略伙伴关系后,双边关系的又一次飞跃。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曲星表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是我国目前对外关系中的最高一层,说明双方的战略伙伴关系不仅仅限于政治关系,还涵盖经济、人文、科技、教育等各个方面。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助理郝时远说,习近平主席在访问中讲到“好邻居金不换”,中蒙关系进入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这是其中很关键的一点。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好邻居是无价的,这种无价就在于双方的真诚和亲情般的互利互惠合作。”郝时远说,这次访问无论对于两国政治层面还是经济发展、人文交流、社会交往层面的关系,都是一次重大的推动,会对两国关系未来产生直接、深远的影响。

  全方位推进经贸合作

  中蒙在联合宣言中说,双方将继续本着矿产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合作“三位一体,统筹推进”原则开展全方位互利合作。访问期间,双方签署了涉及政治、经贸、人文等各个领域的20多项合作文件。

  专家认为,矿产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合作已日渐成为中蒙经贸合作的三大支柱,此番签署相关合作协议,将进一步提升两国经贸合作水平,强化经贸合作在双边关系中的“压舱石”作用。

  中国前驻蒙古国大使黄家骙说,蒙古国是内陆国家,人口稀少、土地广袤、资源丰富,但在基础设施及运输方面十分薄弱,且缺乏资金。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中国的技术、经济发展动力、通道等和蒙古的资源优势高度互补。

  统计显示,中蒙贸易额从2003年的4亿多美元激增至2013年的60亿美元,对华贸易已占蒙古国对外贸易总额一半以上。10多年来,中国一直是蒙古国最大贸易伙伴。经贸合作使两国利益深度交叉,成为名副其实的利益共同体。此次访问期间,中方承诺向蒙古国提供过境运输、出海口等方面的便利,并就此签署相关协议。

  郝时远说,中蒙两国互通有无的共赢合作对双方而言都是最便捷、最有利的,合作成本上也是最低的。“进一步推进互联互通、扩大合作范围、深度和广度,对中蒙可以说是各得其所、平等受惠。”他说。

  “点对点”加强周边合作

  此次蒙古国之行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到访的中国第七个邻国,也是习主席上任以来继访问韩国之后再次专程访问单个国家。

  专家认为,这是中国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的又一次实践,也是中国周边外交的一种新方式--“点对点”,更加便捷、迅速、务实。

  “因为是邻国,所以有距离和时间上的便利。今后这种外交方式会经常出现,就像走亲戚一样,有时间就走一趟。”曲星说。

  郝时远认为,这种单独访问一个国家的外交新方式,一方面表明对访问的重视程度,“如此单独、专向的访问将对推进两国关系具有重大意义”;另一方面,经过65年发展,中蒙合作达到目前的规模,“也需要双方领导人、社会各界为未来扩大合作交往进行一次专门的外交接触”。

  专家表示,进一步构建中国外交友好合作大格局,地处中俄之间的蒙古国是重要一环。周边国家是中国发展的依托、安全的屏障、交往的通道,这次访问也是中国加强周边合作的重要举措。

  访问期间,习近平主席在蒙古国国家大呼拉尔演讲中表示,中国愿意为包括蒙古国在内的周边国家提供共同发展的机遇和空间,“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搭快车也好,搭便车也好,我们都欢迎,正所谓‘独行快,众行远’。”

  曲星认为,习主席的话十分诙谐,巧妙间接地回应了美国总统奥巴马前一阵指责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搭便车”的言论。

  “大国经济发展了,给别国提供便利和公共产品是大国应有的气势和心态,而不是斤斤计较。”曲星说,习主席的话也阐释了中国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所谓惠,就是要给别人提供发展实惠,意味着提供搭车的机会。” (记者白洁 郝亚琳 刘华)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