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甘肃商务厅厅长:甘肃将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

2014年04月15日 10:49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参与互动(0)

  专访甘肃省商务厅厅长杨志武:

  甘肃将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

  向西开放、重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对于地处西北的甘肃而言,无疑是近年来最大的利好消息。

  进入2014年,如何下好这盘大棋,如何从具体操作层面入手,《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近日专访了甘肃省商务厅厅长杨志武。

  扩大向西开放

  《中国经济周刊》:向西开放作为一个国家战略,日渐凸显其重要性。目前,西部省份都在凭借自身优势加大向西开放力度,相比之下,甘肃有哪些比较优势?

  杨志武:总体而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良好的区位优势及自身产业发展与经济特点,造就了甘肃向西开放具有鲜明的比较优势。比如产业发展方面,甘肃是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与中西亚及中东欧地区经济上有高度互补性。

  《中国经济周刊》:在向西开放方面,甘肃的总体考虑是什么?有哪些具体的实施办法?

  杨志武:总的考虑是,甘肃将抢抓历史机遇,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走出去、引进来”步伐,探索出一条西部内陆省份扩大向西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新路子,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合作新格局,努力打造为向西开放的战略高地和国际物流大通道。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项措施:

  一是打造向西开放平台。计划今年将连续举办十九届的兰洽会办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性品牌展会;推进兰州新区和七个国家级开发区率先发展开放型经济,培植一批面向中西亚及中东欧市场的生产基地和加工贸易基地。

  二是促进外贸转型升级。全面优化外贸结构,支持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科技兴贸创新基地、民族特需用品产业基地建设;逐步形成与中西亚、中东欧市场深度融合的区域经济。

  三是加快“走出去”步伐。支持有实力的企业扩大对外投资、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支持企业开发境外资源,支持我省具有比较优势的农牧业、制种业、中医药业在中西亚及中东欧等丝路沿线国家投资合作,举办面向中西亚国家的治理荒漠化、旱作农业、节水、太阳能风能技术培训、技术援助。

  四是畅通国际物流通道。将兰州建设为西北综合性交通枢纽、西部商贸中心、国家级物流节点城市,培育一批内外贸融合发展的大市场,力争将兰州铁路集装箱编组站纳入欧亚大陆桥铁路等国际大通道的范围,创造条件开通兰州国际物流专线,构建横贯甘肃东西的新亚欧大陆桥物流国际大通道。

  五是推进国际口岸开放。借力兰州机场成为国际航空口岸的机遇,积极开辟兰州直飞中西亚、中东和欧洲等地区重要城市的国际航线。争取敦煌机场口岸尽早对外开放,力争启动马鬃山口岸复关磋商机制。

  《中国经济周刊》:甘肃在商务方面,将与西边的中亚国家开展什么样的合作,重点是哪些领域?

  杨志武:目前,我们已与中亚五国有贸易和投资往来,下一步将继续扩大与中亚五国合作范围。一是利用我省现有与中亚五国合作的渠道,寻找新的途径,把我省的机电产品、化工产品、特色农产品、清真食品、果蔬产品打入中亚市场,拓宽渠道,扩大出口规模。二是利用向西开放的契机,加大从中亚五国的进口,如铁矿石、锌矿砂等,服务于我省经济的发展。三是充分发挥我省驻霍尔果斯商务代表处的窗口作用,以哈萨克斯坦为重点,搭建辐射中亚国家的服务平台,为我省向西开放提供服务。

  在中西亚设代表处

  《中国经济周刊》:在向西开放方面,近期甘肃省商务厅有哪些举措?

  杨志武:作为履行开放的职能部门,经深入调研,我们提出,以新疆霍尔果斯口岸为重点开拓中亚市场,以伊朗为重点开拓西亚市场,以白俄罗斯为重点开拓中东欧市场。1月中旬我们组成以行业专家为主的先期工作组赴白俄罗斯,针对农牧业生产加工、商贸物流、金融以及对外承包工程等方面的合作进行对接洽谈。

  目前,我们以甘肃省对外贸易协会名义在白俄罗斯、伊朗、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分别设立甘肃商务代表处,力争今年与中东欧的贸易额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目前的5%提高到10%,与中西亚的贸易额所占比重由目前的13%提高到20%左右。

  《中国经济周刊》:兰州新区作为甘肃向西开放的一个有力平台,将对甘肃商务的发展有何作用?

  杨志武:兰州新区作为第五个获批的国家级新区将成为甘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推进兰州新区率先发展开放型经济,是甘肃商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将着重于延伸产业链条,发展产业集群,提高利用境内外项目资金质量,使兰州新区和国家级开发区成为承接产业转移和招商引资的主力军。

  一是要加快建设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使之成为我省开放型经济的新亮点;二是实施大招商,积极引进500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力争建设一批外向型的产业园区,培植一批面向中西亚及欧洲市场的生产基地和加工贸易基地。

  打造丝路黄金段

  《中国经济周刊》:甘肃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请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杨志武:习总书记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为我省扩大向西开放和加快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新的重大机遇。

  王三运书记指出,我们要从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做到点线面结合、近中远结合、经济贸易文化结合,依托沿线节点城市,用好兰州新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试验区的重要战略平台,主动作为,积极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

  按照王三运书记和刘伟平省长的要求,我们已从加强政策研究、加快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拓宽经贸合作广度深度、深化文化旅游合作、推动友好往来等方面开展工作。

  《中国经济周刊》:甘肃将从国家层面争取什么样的有力政策和支持,同时如何确立自己的推动目标?

  杨志武:中央提出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这是国家战略,也是扩大向西开放的重要平台和重大举措。前段时间,我省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在甘肃开展了一次大范围调研,力求将甘肃发展融入国家战略。

  从省上看,我们的目标是:培育一批在国际市场上叫得响的知名品牌,培植一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建设一批优势特色外贸转型示范基地,形成一批两头在外的产业链条,建成一批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保税工厂(保税仓库)等海关特殊监管区,把兰州新区和七个国家级开发区打造成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把兰州建成与亚欧大陆桥沿线国家合作发展的国际物流中心,使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国际物流大通道日益通畅,与中西亚及中东欧市场贸易份额进一步扩大。

  争取的政策主要有:一是支持我省大市场、大流通、大商贸体系建设,促进内外一体化发展,提升在西北地区的商贸中心地位。二是支持我省服务业发展,如将兰州市列入2014年现代服务业试点城市。三是支持我省外经贸调整结构、转型升级,培育竞争性优势。四是支持我省打造向西开放平台。如批复嘉峪关、陇西、平凉三个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提升我省对外开放和贸易便利化水平。

  投资中西亚地区

  《中国经济周刊》:甘肃本土企业将如何利用这一机遇,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杨志武:首先,发挥比较优势,扩大进出口贸易。如扩大番茄酱、种子、脱水蔬菜等农牧产品,以及石油钻机、碳素、化工机械、集成电路、轴承等机电高新产品出口;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零部件进口,经营代理中西亚品牌消费品;发展文化、旅游、建筑、中医药等服务贸易,打造一批体现甘肃特色、在全国乃至世界具有影响的文化等服务贸易品牌。

  其次,推进外经合作,加大“走出去”力度。如矿产企业和省内地质勘探企业可以联合走出去,共同开发境外资源。农业、制种、机械电子设备生产等企业,可以创新方式走出去开展国家政策许可的各类投资。探索在中西亚及中东欧国家建立境外经贸合作区。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可积极参与中西亚、中东欧以及非洲和东南亚地区的铁路、桥梁、房屋建筑、水电、打井、探矿等基础设施建设,自担风险到境外自由承揽工程。

  第三,全力招大引强,延伸产业链条。如与国内外大型企业合作,在甘设立面向中西亚及中东欧市场的轻工产品及日用生活品国际贸易分支机构和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区域大型特色农畜产品交易市场和蔬菜果品综合交易市场。流通企业可通过新建、参股等方式建立海外营销网络,建设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区域农产品集散中心、物流加工配送中心和国际农产品展销中心。

  《中国经济周刊》: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有哪些投资优势,又存在哪些投资风险,甘肃企业该如何趋利避害?

  杨志武: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较多。总体上,中西亚地区能源、资源富集,而我省金川、酒钢、白银公司等支柱企业的资源型产品进口长期占据我省外贸总额的80%,可加大自中西亚地区资源进口,或投资建立境外资源基地,为我省有色冶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同时,中西亚地区的诸多国家在轻工业等生产领域比较落后,生产、生活用品严重依赖进口,可扩大机电产品系列、纺织品系列等出口,或在当地投资建厂。另外,中亚五国除哈萨克斯坦之外,其它四国的基础建设都比较落后,而这些国家目前正处于发展的上升期,急需加强基础性建设。甘肃可以积极参与这些国家的公路、铁路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可争取国家更多援外项目,加强对中亚西亚国家的实用技术培训。

  当然,投资机遇往往与投资风险并存,我们将引导企业吃透当地的投资政策,熟悉当地法律法规和人文习俗,引导企业守法经营,尽可能避免因国别原因带来的投资风险。(《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 包锐 李开南)

【编辑:王硕】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