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科院院士:院士推选警惕“仕而优则学”

2014年03月14日 02:48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中科院院士:院士推选警惕“仕而优则学”
    葛均波 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部) 同济大学副校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教授、主任医师

  新京报:和你同为中科院院士的王正敏先生被指学术造假,风波持续很久。

  葛均波:首先,我认为王正敏是被冤枉的。早前,中科院学术委员会,复旦大学学术委员会启动了对王正敏先生的调查,对于王正敏发表的论文、专著是否存在抄袭其国外导师成果等问题,学术委员会已经得到他导师本人的回信,证明王正敏院士的书中内容,不存在剽窃和抄袭;且任何时候,都愿意站出来为王正敏的学术成果做公正的评价。根据我们的调查,王先生是一个不存在学术造假、剽窃行为的科学家。调查结果已通报中国科学院学部。

  新京报:还有种现象,近年来有人吐槽院士候选人有多少是官员、企业家。

  葛均波:孔子以前说“学而优则仕”,但现在很多行政长官,校长、局长或某个“长”,利用行政资源能争取到课题,然后雇人研究、发表论文、拿到成果。这对真正的科研工作者不公平。无论课题评定还是院士选拔,都应该警惕、避免“仕而优则学”的倾向,否则,我们的科研会走上邪路。我今年两会上有这样一个提案,但很可惜,没引起重视。

  新京报:怎样才能避免这种倾向?

  葛均波:其实很简单。现在的科研课题很重视通讯作者。但如果一个人以前不搞这个专业,在他提交的学术论文中,总以“通讯作者”出现,以前也没当过“第一作者”,那就该慎重。他(她)是不是某个“长”,因为行政优势获得了课题,而并没有实际的研究过。

  新京报:这个评审机制到底有没有问题,比如投票过程中存在利益输送、收买等?

  葛均波:哪个地方都有腐败问题。池子里一条鱼病了,不能说一池鱼都病了。在医学与生命科学学部我参与过评审,最后一轮投票时,真是独立的。

  新京报:能举个实例吗?

  葛均波:记得一次评审投票前,我看着一个候选人的材料,不禁赞叹一句,“××做得真好!”旁边的老先生立即严肃地打断我,“这话你不能讲!要独立判断。”

  我不否认,每个人在投票时,也许会掺杂一些主管评判的因素。但每次七八十人投票现场,真是独立打分,不受任何影响。

  新京报:那些候选人不会提前找有投票权的院士沟通?甚至贿选?

  葛均波:我参评院士时,也曾问过我的推荐人,“他们都不了解我,我是不是应该找他们,介绍一下?”那位老院士说,“没这个必要,大家是平等的,你不可能让所有人都了解你,大家就看你的科研成果,但如果你去找人,大家都会看不起你”。现在,也有些候选人在投票前会给我打电话,要请我看看他的资料,我也会直接拒绝,“我劝你最好不要这样,否则我会看不起你,即使将来你评上了,大家也会认为你不是靠能力,而是靠跑关系”。

  新京报记者 魏铭言

【编辑:官志雄】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