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中国桥梁建设者:加班是家常便饭 儿子会避开我哭
中新网12月2日电(王硕) 也许你并不知道,今天跨径排名世界前10的跨海大桥,有5座由中国工程师建造。跨径排名前10的斜拉桥、悬索桥,由中国工程师建造的分别为6座和5座。当今桥梁建设的绝大多数世界记录都掌握在中国工程师手里。
中新网记者走进世界级跨海通道“港珠澳大桥”建设现场,一周的跟踪采访,听到很多关于“土木人”的故事,应该说他们是中国的桥梁英雄,但即使是在信息传播高速发达的今天,他们的故事也鲜为人知。他们笑称自己是土木人,又土又木。然而记者看到的却是他们为了中国桥梁事业奉献青春与热血的桥梁情怀。
新“土木人”:永远有比你更晚回宿舍的人
叶常清是中交集团一名普通的通讯员,他是个有着憨厚长相的大男孩,作为港珠澳建设者中的一员,他给中新网记者讲述了一件让他难以忘怀的小事。
那是去年的7月20号,叶常清刚刚毕业结束新入职员工培训,从重庆来到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部报到。当天晚上,他接到了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个任务,写一篇当天的施工进度新闻稿件。刚接到任务时他还自以为是的想,作为中文系毕业的学生,一篇新闻对于他来说还不是几分钟就能解决的事情嘛,可当他回到办公室,打开电脑看到新闻标题时,整个人傻眼了,“E2-S5节段钢筋笼体系转换施工完成”。什么是钢筋笼,体系转换施工是一道什么工序?非工科出身的他对这些没有一点概念。上百度、查资料、翻看《施工组织设计》……一篇300字的小新闻写了足足两个小时。
凌晨两点整,疲惫的叶常清关上办公室门走下楼梯,不经意间发现一楼的拐角处一间办公室还亮着灯,他走过去轻轻推开门,工程部里4台电脑的屏幕还亮着,每台电脑前都坐着工程部的同事。回到宿舍洗漱完毕后躺在床上,他听见楼道里传来了脚步声,应该是加班的同事回来了,看看表,时间已经走到了凌晨两点半。
从那天以后,叶常清慢慢的发现,项目部里上到领导,下到一般员工,大家的生活节奏都很快,很多人把加班当成了家常便饭。建设好能使用120年的港珠澳大桥,与其说给建设者带来了压力,不如说是让建设者们感到了身上肩负的责任。这种责任激励着他们废寝忘食、争分夺秒、日夜兼程。
叶常清说在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部,不管你精力多旺盛,工作多繁重,永远有比你更晚回宿舍的人。
钢筋笼里的振捣工:热情比50℃更高
“时间差不多了,你们几个把钢筋笼里的兄弟换出来。”中交集团二航局港珠澳大桥岛隧项目部生产副经理杨红对着眼前“全副武装”的几名振捣工说道。此刻的厂房内,世界最大体积海底沉管的浇筑施工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
沉管预制的成功与否,混凝土振捣质量是决定因素之一。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沉管采用全断面一次性浇筑完成,混凝土浇筑量大,浇筑持续时间长,对于混凝土振捣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沉管侧墙和隔墙内侧的振捣比较困难,需要施工人员进入到钢筋笼内部”,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三工区一分区项目部工程部长苏怀平告诉中新网记者,钢筋笼内振捣通道狭窄,钢筋密集,五面密闭,人员转动不便,空气流通不畅,并且随着浇筑工作的进行,混凝土凝固过程中产生的水化热会使模板内气温逐渐增高,外界气温已超过35℃,钢筋笼内温度至少还要高10℃,近乎50℃的高温环境对振捣施工人员体力消耗及作业安全是个巨大挑战。
温度确实太高了,但浇筑不断,振捣就不能停,施工人员的辛苦可想而知,为此在管节浇筑时,岛隧项目部架设了多条高压充气管道向钢筋笼内强制排风,加快热量散发。安装大功率的排气扇提供新鲜空气。选派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过硬的工人入内施工,按照每两小时一轮换的频率进行人员替换,以保证施工人员的充沛体力。此外,项目后勤部门安排医务人员24小时驻守现场,并在休息区准备凉茶、纯净水、绿豆汤等解暑饮料以及各种解暑药品,以备紧急救援。以上措施的施行,确保了整个浇筑过流畅顺利,人员安全及振捣质量得到了可靠保证。杨红说“我们用比50℃更高的热情,战斗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
工区支部书记:儿子会避开我哭
金博是港珠澳大桥一航局CB03标二工区支部书记,大学学法律的他没有想到,自己会与中国桥梁建设结下如此深厚的缘分。八年间,参与大型工程建设的磨练已经使他成为钢铁一般的汉子,然而,五尺男儿却在接受采访中数次落泪,他对中新网记者说,虽然桥梁人每天与冰冷的混凝土打交道,却都有一颗炽热的心。
金博刚参加工作时,带他的师傅是个40多岁的女质量员,别看是个女同志,但是每天检查质量丝毫不含糊,在预制场大型构件上爬来爬去,那种高度让金博都望而生畏,师傅却没有半点犹豫,每次上船下船也都健步如飞。有一次师傅的腿上突然出现红斑,经过医院初步检查为“红白蓝疮”,金博劝她休息一下,结果第二天师傅却又来上班,说不能因为自己耽误工期,一直坚持要把工程做完。
金博对中新网记者说,桥梁人的工作地点主要是码头和港口,这些地方一般都比较偏远,桥梁人进驻的时候是荒滩,经过拓荒建设繁华了,桥梁人又投入到下一个建设项目中,荒凉时来,繁华时走。金博的儿子今年六岁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开始理解亲情的含义,尤其每当金博离家时就非常不舍。金博最近一次离家是一个晚上,妻子牵着儿子的手送他,儿子装作很男子汉的样子和爸爸再见,但是妻子告诉他当他离开以后,儿子就开始哭。妈妈问他为什么要避开爸爸哭,孩子说“我一哭爸爸也要哭了。”
金博说在新一代桥梁人的努力下,中国桥梁不仅在国内实现了跨江越海,并且把自己的印记刻在世界各地诸多标志性桥梁上。这样一份职业对家庭来说有很多亏欠,但是他并不后悔,家人的理解也使他更有力量,更加自豪。
傍晚,采访结束了,海上刮起了风。风浪掀起的海水拍打在甲板上的声音如此震撼,就像中国的桥梁建设者们搏击伶仃洋惊涛骇浪时谱写的感人之歌。(完)
专题:走进新国企·揭秘中国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