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甘肃岷县地震受灾村:这里太难上来
中新社岷县7月25日电 题:探访甘肃岷县地震受灾村:这里太难上来
中新社记者 蒋涛
甘肃岷县漳县6.6级地震中受害严重的永星村、永光村已经成为“热点村”,同时在高山深谷之中,还有更多较少出现在报端的受灾村。
地震发生后的第四天,记者驱车赶往本次受灾较轻的禾驮乡、茶埠镇的村落。
在茶埠镇大竜村村口,75岁的姚若娃正与两个重孙看着过往的车辆发呆。她的一位儿子在2012年的此间特大泥石流灾害中不幸遇难,这次的地震又造成她家的房屋开裂,成为危房。姚若娃是一位留守老人,她的其余两个儿子还有孙子都在新疆打工,探望和陪伴老人家的机会很少。
她家开裂的房子斜后方是白色裸露的山体,碎石不时滚落。这是该村赖以为生的经济支柱:采石。
距离姚若娃约10米的地方,31岁的村民陈黑旦正将碎石装上农用三轮车,他指着眼前的山头为记者算起了经济账:每方石头大约60元,这个山头约2000方,其中可以用的石头约占70%,全部开采大约能收入8.4万元人民币。
大竜村蜿蜒约一公里的山路上随处可见采石场。暴露的山体似裸露的伤口,大型挖掘机在余震中依然正常作业。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孟兴民认为,岷县部分农村地区发展采石会对植被和山体造成破坏,一遇地震等自然灾害,极易发生次生灾害。“这与生态保护有矛盾,但出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不能杜绝。”
绕着大竜村崎岖的山路越过一条湍急的河流,再翻转攀爬约20分钟,才能到达禾驮乡卓洛沟村。该村没有像样的道路,村内一条浑浊的小河将两侧的居住区一分为二,整个村庄居民分散,沿着沟谷两侧上下延伸。灾后又逢大雨,村民们的居住条件与卫生环境堪忧。
“你们是第一批到这里的记者”,当地救援军人说,这里太难上来,路又难走,只有伤员而没有遇难者,所以媒体还没什么关注。
就在记者徒步而行感到体力不支的时候,村民告诉我们,前面还有几座村子,“这次遭灾之后的生活比这里还要苦”。
黄金救援72小时过去,也许可以关注一些细节。大批救援的物资如何高效、准确分配,当地村民生活如何恢复原有的平静,抢险救灾带来的生活垃圾如何运出,生态破坏和土地退化等系统性问题如何解决。
与房屋的重建相比,也许我们后续的报道应该更关注当地经济造血功能,更关注灾民的心灵重建。一位媒体同行如是说。
25日的夜雨给灾区抢险安置制造了新的障碍,而这些村庄的系统性恢复重建,也将牵动关注灾区的人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