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在“红都”西柏坡体验中国式“小康”生活

2012年11月08日 14:3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石家庄11月8日电 题:在“红都”西柏坡体验中国式“小康”生活

  中新社记者 陈林

  记者见到闫文翠时,她正在屋里悠闲地喂着鱼。1.5米高的大鱼缸里,10多条锦鲤在追逐嬉戏。10年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到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学习考察时,曾冒雪走访了这个普通的农家旅馆。今天,很多来西柏坡的游客都特意来此食宿并与她合影留念。

  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胡锦涛代表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强调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这意味着中共建党百年之际,13亿中国人将整体步入“小康”时代。

  在中国红色圣地西柏坡,闫文翠显然是先行者。她告诉记者:“国家政策越来越好,为农民提供了许多发家致富新路子。我们的收入也在逐年增长,现在算上儿女们全家已有三辆私家车,最贵一辆近20万元人民币。”闫文翠认为,是红色旅游让全村人都富裕了起来。

  初冬的西柏坡有些冷,农闲的人们喜欢沉浸往事。那是1948年5月,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移驻西柏坡,将其作为“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进行了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决战。中共在这里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土地法大纲》,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还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描绘了新中国的蓝图。

  上世纪八十年代,闫文翠的母亲韩花珍成为西柏坡最早一批“下海”的人。她卖掉家里唯一的大公鸡,用得来的2.8元钱买了暖壶、水杯,然后推车卖茶水开始了创业之路。她带着三个女儿创业的故事在西柏坡传为美谈。

  如今闫文翠的农家旅馆已初具规模,两个儿子从事的旅游生意也日渐红火。年逾古稀的韩花珍已放心地退出了舞台。闫文翠说,红色旅游已成为推动当地发展的“新引擎”,现在母亲的主要任务是“锻炼身体,享受幸福生活”。

  十八大前夕,中新社记者曾多次走进西柏坡,感受“红都”草根的生活。头裹白毛巾、身穿深蓝色上衣的闫清海也是记者的“老相识”,这位驾驶“西柏坡001号”游船的老人,因与中共元老董必武结下“父子缘”而知名。他两三岁时因得病医治无望被父母丢弃,意外地被“房客”董必武夫妇救起。

  闫清海是西柏坡村第一个经营个体观光游船的人。他在1983年花5000元买了第一艘玻璃钢观光游船,又先后换了铁皮船、混合动力进口环保船等多艘游船,生意也越来越好。

  闫清海告诉记者,今年1-10月份,仅他一个人收入就有5万多元,比去年全年还多1万。家里新添了两个太阳能热水器,客人即使冬天来了也能洗澡。

  闫清海说,女儿今年从旅游学院毕业后到北京工作。从7月份起,他也有了养老医疗保险,看病能报销。“孩子有份好工作,我们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生活肯定是幸福的。”

  目前,人民“幸福”正成为诸多地方的施政目标。据报道,全国至少18个省(市、区)明确提出“幸福”的概念。在西柏坡的“90后”讲解员许曼看来,不同的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在她眼中,每天都能够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家人和睦健康就是幸福。“我喜欢这份工作,每次给不同的游客讲解西柏坡红色历史,心里就有一种满足感。”(完)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