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云南彝良灾区长期贫困:部分儿童没吃过方便面(3)

2012年09月17日 09:30 来源:京华时报 参与互动(0)

  出寨难

  对于这些散落大山之间的村寨而言,交通问题会一直横亘在他们的灾后重建之路上

  对于这些散落大山之间的村寨而言,交通不便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必须面对的一个大难题。这个问题,也会一直横亘在他们的灾后重建之路上。

  以簸箕寨为例,这里的孩子读小学一年级必须翻山越岭去几公里之外的云落小学,这是一个只有小学一年级的学校,全校只有一名代课教师。

  小学一年级的课程结束后,他们就要走更远的路,去另一个寨子读二、三年级。到了四年级,他们需要再次转学,去往发达村中心小学就读。年级越高,也就意味着走的路越远。而从云落寨到发达村4个小时的山路,往往成为很多孩子的梦魇,很多人因此放弃。

  如果说簸箕寨的路还能“晴通雨阻”,那么发路村的几个寨子几乎无路可行。

  发路村位于洛泽河沿岸的大山上,隶属于洛泽河镇。两年前,发路村通了简易公路,但苗寨、小冲、上崖、下崖这4个孤独坐落在山坳中的社没能连上。村民们说,这些寨子已经存在好几百年了,他们也已习惯用双脚丈量大山。一个个自然村落藏在山坳当中,看着距离很近,但真要走起来要费好大的劲。

  光秃秃的山上,坡度超过70度,双脚走出来的小道没有固定的轨迹却是与外界唯一取得联系的道路,或蜿蜒,或笔直。到处充斥着马粪和碎石,在那里除去人的肩膀,马是唯一的交通工具。需要买什么东西,村民们都得到山下彝河街赶场,本地人步行上山的时间在两个小时左右,外地人则需要3个多小时。小件东西用背篓背,大件物品就得用马驮,再大的东西,又得回归人力。下崖社的村民杜恩云举了个例子,去年村里有人买冰箱,100多斤重,就是人背上去的。

  闭塞的交通让本来就落后的村落愈加贫穷。在发路村,杜恩云算是个“能人”,他在海南的一个石料厂里打工,一天能挣100元钱,这在当地是一个吓人的数字。但杜恩云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他在地上比划着试图写出“恩”字,却把上面的“因”写成了“田”。

  杜恩云说,山上没有学校,孩子们从学前班开始,就需要每天步行到山下的小学上学,一天一个来回,平均走5个小时的山路,山高路险,能坚持上学的孩子实在是不多。

  搬还是留

  谈到灾后重建,很多人会问:为什么不搬到山下去,但问题是谁给他们建房,他们靠什么生活

  谈到灾后重建,很多人会问一个问题:为什么不搬到山下去住呢?但簸箕寨社长的疑问是:搬到山下谁给我们房子?就是给了房子,我们怎么生活?“土地都在山上,我们只能守着大山吃饭”。

  彝良县扶贫办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整个彝良县30户以上自然村贫困数达866个,低收入人口23.28万人,绝对贫困人口6.2万人,基本丧失生存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2.66万人,大量的弱势群体帮扶难度大。

  资料称,彝良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交通脆弱,道路等级不高,路况差,标准低。2007年底只完成4个乡镇的通乡油路建设。水利化程度仅为7%,20万农村人畜饮水困难。电力电网建设滞后,至今没有110千伏以上变电站,尤其是农村供电质量差,安全隐患大,全县尚有79个村民小组9066户农村家庭未通电。

  发路村的通电时间在20年左右,但电力一直不稳定。七八年前,村民实行农网改造,将所有的木电杆换成水泥电线杆。每个村子的男女劳动力集体出动,由于山路陡峭,每根电线杆需要50人合力一起抬,抬两天时间。“全部抬上来,花了一年时间。”

  其实,在此次地震灾区,发路村、簸箕寨和云落寨并不是最穷的地方。洛泽河镇虎邱村的孩子甚至没有吃过盒装方便面。在该村的一个安置点,孩子们把开水倒进方便面,然后直接把未开封的调料包丢进里面,他们不知道调料包要撕开然后倒进去。孩子们说,他们从来没有吃过方便面,很香很香。

  问及今后打算,很多村民都面露难色,答不上来。只有70岁的簸箕寨彝族老人卢振才说:“如果我们有文化,我们走出了大山,我们脱离了贫困,那么我们的后代,也许就不用吃这些苦。”王奕 苏晓明 雷军 潘之望

【编辑:姚培硕】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