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习仲勋逝世十周年 《习仲勋传》执笔详解作品看点 (3)

2012年05月24日 07:54 来源:济南日报 参与互动(0)

  贾巨川表示,从党史研究的角度,从西北革命斗争史角度总结传记的内容,这五大看点十分准确,基本概括了习仲勋前半段革命生涯的主要经历和重大转折。同时他也说,自己的写作出发点是写一个客观而真实的人,在叙述历史事件的同时,通过丰富、翔实的史料,朴实清新的写作风格、精雕细刻的文字锻造,使历史人物走出历史,进入现实生活,使习仲勋的生平、事迹,特别是他的理想追求、精神风貌和鲜明个性跃然纸上。读罢掩卷深思,读者可以感受到习仲勋同志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对国家人民的深厚感情、求实务实的优良作风以及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

  习仲勋优秀的政治品质突出地表现在能够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爱护群众从而深受群众的爱戴

  为历史人物作传,很容易简单直线地叙述其一生,这样的传记给读者的感觉会很单薄。《习仲勋传》则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习仲勋的生平活动与思想放到党在陕甘宁地区的整个历史过程中,把他融入当时参与革命的群体之中。这样一来,读者就可以通过完整的历史进程,更加清楚地认识他,并通过其革命足迹,了解陕甘宁地区革命运动的萌生、发展及其中的曲折历程。

  正是由于从未想过要把自己笔下的传主推向神坛,因此贾巨川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可信的习仲勋。他说,自己所理解的习仲勋的一生,就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成长为一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历程。这个历程中离不开自己的努力、战友的帮扶、上级的栽培和人民群众的拥戴。习仲勋是一位实事求是、富有经验、紧密联系群众的党的工作者,“习仲勋是众多政治局委员中的一员,曾任国务院副总理,是党和国家集体领导人中中坚的一员,党中央在其生平中已经作了评价,这应该是最权威、最客观、最准确的评价。”

  习仲勋优秀的政治品质突出地表现在能够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爱护群众,从而深受群众的爱戴。每次遇到困难的时候,总能够得到群众的热心帮助。对于习仲勋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在西北局会议期间党组织给他做的鉴定中有很生动的表述,称他为“党的宝贵的群众领袖”。这种品质和作风始终在习仲勋身上得到保持,他多次强调“永远不要脱离群众”,“必须深入群众……走出机关,走出城市,深入下层,发动群众,只有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才会有力量,才会有办法”。

  习老亲自审阅了约20万字的内容,并最终给出了“原则同意”的书面答复

  作为一名严谨细致的党史研究者,贾巨川自觉用史学家的眼光与视角来写作习仲勋传记。

  1996年冬,他就在深圳拜见了在那里休息的习仲勋同志。“当时习老身体不大好,住在深圳。第一次跟习老和他的夫人齐心大姐见过面后,他们对我比较认可。从那时候起,五年中,我每年大半年时间都在齐心大姐身边工作,有时在深圳,有时在北京,也陪同齐心大姐去北戴河修改书稿。”

  在此期间,贾巨川查阅、参考了大量史料证据,又走访了150余名与习仲勋一起工作、战斗、生活过的老同事、老战友、老部下、亲属子女及身边工作人员,获得了大量真实可信的第一手材料。2001年五六月间,贾巨川还陪同齐心大姐在当年习老曾经工作过的陕甘宁边区6个地市考察走访,足迹遍布23个县、60多个革命旧址。他还多次到习老被下放期间生活过的洛阳等地进行调查访问。“有的国家领导人有记日记的习惯,留给后人的真实材料就比较丰富;但习老不写日记,本人留下的文字很少。习老平时说自己的事也很少,晚年他的身体也不允许长时间谈话。大量的书报、杂志都是别人的旁证,因此需要做大量的考证工作。特别是涉及的历史文件,甄别工作很繁杂。很多历史文件当年都是手写的,文字涂抹、漫漶不清的情况严重。这些文献的考证与辨别多是在放大镜下完成的。”这些工作,保证了这本传记成为一份严谨的史学研究成果。“写作过程并不是完全按照成书的顺序进行的,而是哪一部分材料成熟了先写哪一部分。写成后就送习老本人和齐心大姐审阅。”贾巨川介绍,幸运的是,习老生前亲自审阅了约20万字的内容,“秘书念给他听,根据习老的身体情况,每天念半小时或一小时。齐心大姐也一起听。习老对所写内容基本都没有意见,偶尔也有改动和调整,总共大约提了十来条意见。”他说,习老审定的内容大多是上卷内容,对下卷的“蒙难16年”也看了。最终,习老给出了“原则同意”的书面答复。因为跟着齐心大姐,随时可以请教她,听她对历史事实的讲述和修改建议。《习仲勋传》(上卷)2008年出版,获得陕西省政府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党的十七大以来全国党史部门党史优秀成果著作类一等奖等。近日,又被列为中央党校创建学习型党组织“读百本书”第二个五年计划推荐书目。《光明日报》、《新华文摘》、《文汇读书周报》等8家媒体刊登了长篇书评。今年2月,美国《华盛顿邮报》还专访了贾巨川先生。

  “齐心大姐评价说这本传记很真实、很生动、很感人,她还两次亲笔为贾巨川写了工作鉴定。中央领导同志也做过评价,表扬贾巨川同志非常严谨、文字推敲得非常细致,作为家人很满意。这些评价都有书面纪要。”贾巨川说,遗憾的是习老本人没有看到书出版就永远离开了我们!

  他介绍,2009年1月传记的下卷即已送审,但由于新中国成立后牵涉到的重大问题、原则问题较多,因此审查得有一个细致的过程。

  缅怀纪念老一辈革命家,应以总结经验、着眼未来为基础,为今后的建设与发展服务

  贾巨川表示,我们一直有着缅怀、纪念老一辈革命家、政治家的良好传统,尤其在去年建党90周年的时候,系列纪念活动达到一个高潮。“但是这种纪念不能只是停留于颂扬和歌颂。一位中央领导同志在纪念活动讲话中曾说过,‘不要让鲜花掌声淹没群众意见,不要让成绩数字掩盖存在问题,不要让发展成就麻痹忧患意识,不要忘了反思过去的教训’,这话很值得我们思考。很多时候我们纪念一个人,还单纯停留在歌颂层面,其实真正实事求是的纪念应该是以总结经验、着眼未来为基础的,最重要的是从前人的经验中吸取教训,为现在以及今后的建设与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只有这样的纪念才更有意义。”

  他认为,对习仲勋同志的纪念也应该遵循这个原则。“我们当然十分尊重习老为中国革命建设作出的卓越贡献,对老人家也很怀念,但实事求是仍然是必须遵循的原则,不能因为某种人为的因素加以夸大。比如在改革开放中习老在广东的工作,是历史把习老推到了时代的潮头,他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担当了重任,是改革开放和特区建设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是第一线的指挥员,但他仍然是集体领导中的一员,假如说这是一部大的集体作品,老人家为之倾注的心血更大一些,下的力更多一些。如果说得过头了,老人家自己也不会同意。”

  贾巨川说,我们从前辈身上继承的主要是一种精神,从他们争取独立、和平、民主、自由、为了建立新中国而不懈奋斗的精神中获取激励与动力,从而为我们的国家更民主、更富强、更和谐、人民生活得更有人格尊严而继续奋斗。习仲勋同志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的一员,我们纪念习老,也应立足于现实与未来。《习仲勋传》(上卷)为我们记述了青少年时代的习仲勋同志的文韬武略和战士品格,展示了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斗争画卷,我们应该学习革命战争年代里像习仲勋那样的一代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的胸襟、胆魄、勇气、毅力、人格和精神,继承他们那种无私无畏、舍生忘死、襟怀坦白、大气凛然、不计名利、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思想情操,迎接新挑战,用心踏实做好今天祖国发展建设过程中的每一件事。本报记者 李雪萌

【编辑:吴博】

>国内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