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高远
境界阔大
——读黄华华组诗《深圳景点赞》
■ 蒋述卓
广州与深圳同是改革开放的热土,三十年来发生了惊喜和惊人的变化,处处给人以惊艳之感。尤其是深圳,从一个边陲的小镇飞速发展成为了一座国际性的都市,它就像一颗耀眼的明珠镶嵌在珠三角的突出位置,成为华南城市群中的皇冠城市。华华老省长在继《广州新景赞》的组诗之后,又推出了一组《深圳景点赞》的诗歌,从多个侧面对改革开放给深圳带来的变化给予了热情讴歌和赞颂。
深圳之景纷繁满目,选什么写,怎么写,这都是对书写者智慧的考验。作为执掌广东行政近十年的主要负责人,华华老省长对改革开放的前沿地深圳经济特区有着特殊的体验和深厚的情怀,他站在政治的高度,从大处高处远处着眼,选择最能代表深圳魂魄的景点来写,从而构筑起组诗的诗眼。这就是他写深圳景点赞而不是写深圳新景赞的缘由。深圳的魂魄即深圳精神,它们是什么呢?那就是改革、开放、创新、奉献、速度与效率。因此,在华华老省长笔下,国贸大厦的意义就凸显出来,此大厦不仅是广东作为外贸大省的显著标志,而且还是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象征。“此楼高耸不寻常,三日一层创辉煌”,这就是深圳创造、深圳速度、深圳效率,是载入历史的大手笔。“伟人此处点江山,改革红旗遍地扬”。正因为小平同志在这里作南方视察谈话,改革才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他赞景点“世界之窗”,重点在赞颂它是因为开放才有五洲四海的风情美进入我们的国土,因为从这一窗口才看到了万国的名胜,也看到了世界的变化。其核心在于改革开放,更在于开放扎根于百姓心中,打破了闭关锁国的束缚,改变了人们的精神面貌。“世界之窗”也因此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他赞颂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关注的也不仅仅是大运会开幕式的精彩绝伦,而是深刻揭示了大运会的实质——回归体育本身,这才是体育植根于民间、生长于民间、造福于民间的本质。这些都充分说明,作为政治家的诗人与作为文学家的诗人,所见所闻一样,而用诗表达出来却是不一样的,最不一样的那就是立意,可以说华华老省长看景写景的立意是站得高看得远,而且洞察深的。
华华老省长之诗看似用语平凡,但却饱含深意,这要归功于他善于运用诗的双关语。古代诗评家皎然说过,诗贵有多重意。我理解,诗的含蓄与幽远之旨正是由诗的双重或多重意构成的。华华老省长赞“世界之窗”的景点,正是借“世界之窗”的出现寓意国门的开放,故“世界之窗”不仅是一处景点,而是国家门户的象征,于是我们从“窗门推开百重天,万国名胜喜留连”中看到了此语的双关含义。他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邓小平铜像,也不仅仅是只写铜像,而是从铜像的姿态看出了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自信和雄才大略,故伟人的信步既是铜像的写照,更是赞颂小平同志对改革开放大局展开的胸有成竹。“绝妙设计安天下”不仅仅是指雕塑创作者的绝妙设计,更是指小平同志对改革开放总设计可以安天下富天下的称颂。这正是华华老省长深谙古典诗词传统而善用双关语的妙处所在。
读华华老省长的诗,觉得他起句不凡,势通万里,如“谁家高楼与天齐”,如“窗门推开百重天”,气势雄浑高迈。我还要指出的是,他还敢用夸张之语,借夸张手法而表达他的深意。《赞京基100》通篇都用夸张,它不仅造成诗的生命张力,也给读者留下可以想象的空间。南来的鹏鸟亦可联想到南下的人才,不沉西的太阳亦可联想到改革开放创造的大好局面的持续发展。《赞梧桐山》亦如此,“莫道梧桐山不高,览游胜过黄山峰”,这也是夸张语。初看好像是说大话,细思却真是如此。有道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什么事物都有个角度问题,看梧桐山也同样如此。在华华老省长眼中,梧桐山并非一般之山,它有伟人栽种的大树,寄寓着伟人邓小平对深圳经济特区的殷切希望。而梧桐之山又含义深刻,俗语言“栽得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正是伟人以及深圳的领导者们为天下英才栽下大树,创造了优厚条件,才有了万千优秀人才集聚深圳,创造了深圳的奇迹。这种奇迹难道不胜过黄山奇峰的景观吗?
最后我又要回到“选什么写”“怎么写”的问题上来。作为曾任一省之长所作的诗,“选什么写”体现了他的高远立意,而“怎么写”则体现出了他诗作的阔大境界以及他的艺术表达。我衷心祝愿华华老省长的写景诗更上层楼,给读者以更多的审美享受。
(作者为暨南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主席,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