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青藏铁路通车五周年:累计运送旅客4100多万人

2011年07月22日 09:12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7月1日,青藏铁路正式通车运营了5个年头:

  5年间,青藏铁路真正成为一条经济线、团结线、生态线、幸福线。1956公里的“天路”成了输送营养的钢铁动脉,成了护卫环境的绿色长廊,成了飘荡云端的吉祥哈达,成了连接世界的畅通金桥;

  5年来,青藏铁路公司累计运送旅客4100多万人,运送货物1.8亿多吨。年发客量从640多万人到970多万人,年发货量从2400多万吨到4800多万吨,从建设时期拼综合国力科技实力到极限条件下打出服务“软实力”……

  5年时间,各族群众得到了实惠,青藏高原的文化扩大了影响,环境得到了保护,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定。

  通达八方铺就发展之路

  打破瓶颈畅通富裕之路

  每遇到沿途住民向驰骋的列车致意,西宁客运段K917次列车长刘鹏都会在车上立正敬礼。他说,藏族群众用这种方式表达对青藏铁路由衷的爱,他们对这条路有着太久的期盼。

  “我出去上学,6年只回过一次家,曾经和家里失去音讯3年多。”西藏昌都姑娘斯朗卓玛1992年起到湖南岳阳上学,回家之路长得令她发憷。“真羡慕现在的孩子,同样路程是用小时计算的!每个假期都能回家!”

  如今,斯朗卓玛已经成为拉萨火车站一名客运值班员。她每天用微笑面对每一位旅客。

  欢唱的钢铁巨龙,更为经济社会发展拓展出广阔的空间。2006年至2010年,青海省生产总值由641.05亿元增长到1342亿元;西藏自治区生产总值由342.19亿元增长到500多亿元,年增幅均在10%以上。

  这是一条发展的路,安全又快捷;这是一条富裕的路,方便又经济。

  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后,铁路运输的执行运价为每吨公里0.12元,比公路运输价格每吨公里低0.27元。铁路“快车道”给西藏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活力。2010年,西藏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下降1.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则分别上升1个和1.5个百分点。

  在海拔4500多米的那曲火车站附近,投资近15亿元的那曲物流中心已竣工。“铁路沿线经济带已成型,还涌现出现代化商贸物流中心,为当地百姓就业增收提供了机遇。”西藏那曲地区行署副专员罗布说,越来越多的牧民学会闯市场,搞旅游。

  记者日前来到拉萨市堆龙德庆县乃琼镇色玛村,一片热闹景象。2000平方米的10间仓库一字排开,来自不同省区的大型运输车穿梭其中,几十名工人忙着物资装卸……昔日的农牧小村庄吃起了“铁路饭”。2007年村里集体出资筹建了尼玛振通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去年实现利润200多万元,村民依托公司搞运输月均收入达到3000元。

  6月旅游旺季,拉萨与北京、上海、成都等直通城市的列车往返车票一票难求。拉萨娘热民俗风情园藏族老板多布杰说:“青藏铁路开通后,游客人数比过去翻了好几番。”据统计,通车头3年,西藏共实现旅游收入103亿元,2010年西藏旅游接待达685.1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71.44亿元。

  “旅游的效益不仅仅在旅游总收入这一项上。”西藏自治区旅游局副局长王松平说,青藏铁路开通后,西藏的酒店、交通、零售业都受益匪浅;而藏文化遗产得到更广泛的延续和传承。

  “青藏铁路真正成为了省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经济线、团结线、生态线、幸福线。”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张庆黎如此评价。

  高新技术构建安全之路

  环保担当筑起和谐之路

  细心的乘客会留意到,这条铁路上几乎看不到铁路车站常见的信号灯。大量国内国际领先水平的技术设备,让青藏铁路实现了列车运行控制和运输调度指挥的远程化、信息化、智能化。

  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气候恶劣、环境艰苦,45座车站中,除格尔木、南山口、安多、那曲、当雄、拉萨西、拉萨等7个车站有人值守外,其余车站均实行无人化管理。

  无人车站列车如何会让?道岔怎样转换?在位于西宁的青藏铁路调度指挥中心,鼠标轻轻一点,这些工作即可轻松完成。据青藏铁路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青藏铁路全线实现了CTC运输调度集中指挥,列车运行调整计划能够自动下传到各个车站自律机中自主执行。在高寒、多雪的玉珠峰至当雄段32个车站,都安装有道岔自动融雪装置。

  覆盖全线的大风、环境视频监控系统,供电远动控制系统,车轴温度红外探伤系统等高科技、全方位的监控措施使行车设备状态尽在掌握,成为青藏铁路安全行车的守护神。

  高原冻土造成的路基冻胀、融沉成为青藏铁路的一大考验。青藏铁路公司玉峰铁路维护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志伟说:“目前,冻土路段的监控参数平稳,我们进而在列车运行舒适度上提出了更高要求。”

  提出高要求的不仅有安全、舒适,更有与高原生态的和谐共处。这一点上,青藏铁路同保安全一样一丝不苟。

  列车沿通天河、雁石坪一路西行,青藏高原特有的野生动物不时在车窗外出现,或成群,或分散,或悠闲地吃草,或矫健地飞奔。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藏羚羊数量从上世纪80年代的不足2万只,上升到现在的7万多只。目前,待产藏羚羊正在穿越青藏铁路专门留下的动物通道,向可可西里卓乃湖、太阳湖等地迁徙产仔。

  青藏铁路提出了保护青藏高原原生态环境、保护青藏高原旅游资源、保护野生动物通道,打造青藏铁路绿色通道,列车统一集中吸污处理和沿线站区全部使用清洁能源“三保护、一打造、零排放”的要求。运行5年来,青藏铁路的“生态目标”全部成功实现。

  在由北京西驶往拉萨的T27次列车上,京藏列车车厢均采用集水和集便装置。污物箱的容积可满足连续运行42小时无须排放的要求,污水箱可连续运行18小时无须排放。北京铁路局客运段副段长王长元介绍,京藏列车上均安装有专用的生活垃圾压缩机来处理废弃物。乘务员将车厢内的垃圾收集之后,经过压缩机处理装袋,然后在指定的车站卸载,保证沿途不受污染。

  在青海省境内的格尔木火车站,每当进出藏客车经过,都可以看到十余辆吸污车穿梭忙碌。车队师傅周有章说,“污物、污水抽出来之后,要运到化粪池统一处理,每天要忙一个通宵。”

  目前,青藏铁路绿化长度已达675公里,绿化面积560万平方米,占总里程的31%。

  挑战极限勇创英雄之路

  服务无痕书写温馨之路

  玉峰公司雁石坪工务维护车间,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维护车间”,担负着青藏铁路格拉段雁石坪至唐北段125公里冻土线路的养护维修任务。这一区段线路穿越平均海拔5000米的唐古拉越岭地段,年平均气温零下5度以下,是青藏铁路全线海拔最高、维护难度最大、自然条件最差、灾害险情最多的线路区段。车间党支部筑起坚不可摧的“堡垒”,党员职工弘扬“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为了青藏铁路的安全运营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老党员桑有华,是雁石坪车间唐北工区的职工。2009年10月中旬的一个深夜,凌晨1点多,他接到紧急电话,一段铁路线路被大雪掩埋,列车受阻。顾不上外面零下25度的暴风雪,桑有华等几名党员挺身而出,50多名抢险队员紧随其后,展开了一场与积雪的鏖战。“早晨8点多,当列车顺利通过,大家累得瘫倒在雪窝里不能动弹……”桑有华回忆说。

  “哪里最艰苦,哪里就有共产党员;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共产党员;哪里活最重,哪里就有共产党员!”青藏铁路公司党委在察尔汗、雁石坪、唐南地区分别设立了党员万丈盐桥线路示范区段和党员高原冻土线路示范区段,充分发挥党员党组织引领、示范、带头作用,建立了安全生产关键环节、关键设备、关键岗位监控体系,使党建工作与安全生产工作同检查、同部署、一体化考核,形成了“雪域高原党旗红、争创一流做表率”的良好氛围。

  海拔高,标准更高;天路长,情谊更长。当来自全国各地、世界各国的游客,坐在弥散式供氧列车上,透过车窗,惊叹高原雄浑壮阔风光的时候,他们很难知晓青藏铁路人背后默默付出的艰辛;他们是否觉察,还有更多无微不至的关爱,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撒播到他们身边?

  6月17日午后,当K917次列车即将抵达拉萨车站,来自兰州的倪喜林小朋友的奶奶发现,全程别在窗帘上的一颗“小红心”被摘了下来。经过询问,她才知道,在这趟车上,老人、孩子等需要重点关注的乘客,都会标记这样一颗“小红心”。每一位经过的列车人员,看到红心都会多看一眼,多问一句,多一点关心。老人听罢大为感动:在车上26个多小时,领受了不知多少关照,却浑然不觉。

  像这样温馨的细节,在这趟列车上随处可见:列车专设服务点,免费配备老花镜、残疾人坐便器、棋牌,等等;乘务员中成立了英藏语、哑语、沿途景点兴趣小组。他们既做乘务员,又做导游员,还是保健医生,介绍沿途景色和卫生知识,缓解乘客对高原反应的恐惧心理;列车红十字小组定时开展医学巡视……

  来自台湾的旅客郁玟在留言簿中写道:“你们亲切、友善又专业,你们是在用心服务,你们脸上的微笑感染了我的心情,让我感受到你们爱着这份事业,爱着这条铁路。”

  在拉萨火车站,服务活动以“五彩哈达”来命名,“白色哈达”代表诚信服务;“红色哈达”代表热情服务;“黄色哈达”代表精细服务;“蓝色哈达”代表洁净服务;“绿色哈达”代表便捷服务……拉萨站站长王建华说:“青藏铁路连通内地和高原这5年,已经成为促进文化交流,推动民族团结的纽带。”

  5年艰苦施工,5年精心营运。10年历程,一条一流的高原铁路日渐呈现于世界之巅。“挑战极限、勇创一流”,青藏铁路精神已牢牢熔铸在这条“天路”之中,每天奔腾在天堂一般的雪域高原,承载起无数的梦想与憧憬,贯穿漫漫草原、瀚海雪山,并最终送达实现的彼端…… (记者 卫庶 周东平 魏贺 王汉超)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刘羡】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