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部分党员干部被指党情意识不强 严重损害凝聚力

2011年07月04日 14:36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党员、干部的头脑里,党情意识并不强,不太了解党的历史和现状甚至对党失去信任,这个问题不解决,将严重损害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深刻把握、科学分析、正确运用党情,是党的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和立足点。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在科学认识党情的基础上,开创了党的建设的两次伟大工程,极大地推进了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促进了党的事业的大发展。

  实践证明,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与正确认识自身状况和特点、正确把握党情密不可分。当前,我们应当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大背景下来审视党情,在蓬勃发展的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来认识党情,在党成立90年来光辉历史发展进程中来把握党情,不断提高对正确认识党情重要意义的认识。

  中共党情基本内涵

  党情主要是指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基本情况,以及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性质、宗旨、目标、纲领、路线和自身建设的状况,是一个政党历史和现实状况的集中体现。

  从党的历史方位看。中国共产党走过了90年的光辉历程,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党的地位的变化,使我们有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条件,同时也增加了脱离群众的潜在危险。党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变化,有利于党员干部开阔眼界、增长才干,同时也增加了受外部因素干扰和侵蚀的危险。

  从党的组织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七大以来,党的基层组织不断发展壮大。截至2010年底,基层组织总数为389.2万个。全国6869个城市街道、3.4万个乡镇、8.2万个社区(居委会)、59.4万个建制村建立了党组织。54.8万户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中,54.7万户建立了党组织,占99.7%。1.93万个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中,1.89万个建立了党组织,占98%。

  从党员队伍看。一是党员队伍的规模不断壮大。截至2010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8026.9万名。新中国成立前入党的67.5万名,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前入党的760.6万名,“文革”期间入党的1211.5万名,粉碎“四人帮”至党的十六大前入党的3857.8万名,党的十六大以来入党的1902.2万名。

  二是党员队伍结构趋于优化。截至2010年,女党员1803万名,占党员总数的22.5%。少数民族党员533.8万名,占党员总数的6.6%。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党员2977.5万名,占党员总数的37.1%。从职业构成来看,工人698.9万名,农牧渔民2442.7万名,党政机关工作人员681.2万名,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1841.3万名,学生253.9万名,离退休人员1485.2万名,其他职业人员623.6万名。

  三是党员队伍的构成更趋多元。2001年,我们党作出了“允许非公企业的优秀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规定。2010年,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发展党员13.1万名,占发展党员总数的4.3%;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1.6万名,占发展党员总数的0.5%。

  四是年轻化成为党员结构变化显著特征。2010年,发展大学生党员123.6万名,占发展党员总数的40.2%。发展35岁以下党员251.6万名,占发展党员总数的81.8%。

  五是流动党员呈逐年增多的趋势。以2007年为例,全国流动党员219.4万名,约占党员总数的2.8%。

  从党的自身建设看。当前,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同时,党内也存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问题。

  比如,一些党员理想信念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一些党组织贯彻民主集中制不力,战斗堡垒作用不强,有的领域党组织覆盖面不广;一些党员的党员意识淡化、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个人谋取私利,有些腐败案件影响恶劣,等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自身建设面临的情况更加复杂,加强党的建设依然任重道远。

  正确认识党情

  正确认识党情是践行党的建设目标的要求。只有深入研究和吃透党情,我们才能把党的建设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更好地实现党的建设的奋斗目标。

  正确认识党情是探索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要求。离开了对党情的正确判断和科学估量,对执政规律的探索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正确认识党情是寻找治党新途径的要求。在看到中国共产党赢得人民群众普遍拥护的同时,不能不正视党内还存在着的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削弱了党的执政基础,损害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降低了党和政府的威信,阻碍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动摇了人们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只有搞清楚党情,充分认识党所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问题,充分掌握和运用从严治党的基本经验,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好存在的突出问题,党才能够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正确认识党情也是加强党建学科建设的要求。我们现在对党情问题的研究还不够系统和全面。因此,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加强对党情问题的研究,对于丰富和完善党的建设这一学科体系,也是很有必要的。

  可以说,上述党情特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国情的集中体现,与世情、国情既紧密联系,又相互影响;是中国共产党具有执政地位和保持先进性的根本原因;也是我们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基本依据,关系和影响着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关系和影响着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反腐倡廉建设的要求,关系和影响着党的工作模式和方法,关系和影响着党的形象,关系和影响着党的未来发展,为我们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供了基本依据和现实条件。

  依据党情推进党的建设

  当前,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对党的发展产生着无比深刻的影响,使党情不断出现新的变化。我们要着眼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一步加强对党情的深入探讨和研究,以改革的思路寻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举措,以创新的精神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和办法,使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更好地发挥领导核心作用。

  要切实增强党情意识。党情意识是对党的基本状况和特色了解、认同的意识。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党员、干部的头脑里,党情意识并不强,不太了解党的历史和现状甚至对党失去信任,这个问题不解决,将严重损害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要加强党情调研,开展党内情况普查,注重对党情的正确判断和科学估量,掌握党的状况的变化,分析党的发展趋势。要开展党情教育,引导党员了解党的历史和现状,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做到在党言党、在党爱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时刻牢记肩负的重大责任和历史使命,切实按照党员标准剖析自己,真正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要树立忧党意识,引导党员冷静观察形势的变化,清醒地对待前进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始终做到居安思危。

  要着力提高治党标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面对党自身的变化,我们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清醒认识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切实提高治党标准和管党水平,真正把对党情的认识贯彻到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等各个方面去,进一步找出当前治党的有效办法。

  要有效克服党建难题。党要领导改革,党自身当然也要改革。当前,党的建设还存在许多与形势任务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不相符合的问题。我们应当在研究分析党情的基础上寻求新答案、探索新路子、试验新办法,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面对历史方位、内外环境、历史任务的重大变化,我们要始终坚持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党的成功与挫折、经验与教训,对待党所建立的各种制度、体制、政策和规范,不断进行党的建设制度、机制和工作方式等方面的创新,解决好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要不断丰富党的学说。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结合国情,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其内容之丰富、体系之严谨、观点之科学,为其他政党所少有。我们要认真总结世界各国政党的经验教训,根据新世纪新阶段党情的发展变化,深入思考关系党的建设理论的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问题,科学研究世界各国政党治国理政的有益经验,通过多方面经验的科学总结,使党的建设工作在历史的比较、国际的观察、现实的把握中开阔视野、深化认识、提高水平,从而不断深化对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规律性认识,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不断以新的经验、新的观点、新的思想,进一步完善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的学说体系。

  要注重完善党建布局。围绕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这一党建总体布局,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以“一条主线、五个重点”为主要内容的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我们要在深入研究党情变化基础上,把党的建设放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大环境中去考察、去把握,把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纳入党的建设总目标,围绕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主线,对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不断充实新的内涵,使党的建设的着力点更加明确,党的建设总体部署的内容更全面、结构更严整、操作性更强,为党的建设进一步指明方向。□  许海清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尚初】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