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国内新闻

专家为“空心砖”正名 房倒屋塌是结构用材不当

2011年03月17日 09:00 来源:云南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地处“3·10”地震震中——平原镇拉勐村,全村56户人家的房屋九成遭受重创,仅有6户未倒塌但也不同程度开裂。在盈江无论是县城,还是乡镇,地震肆虐之处,无不留下青灰色的水泥——空心砖。

  省外媒体在报道中称,使用简易空心水泥砖建造的房子抗震能力低,是造成二次灾害的主要原因。

  记者走访中,不仅是空心砖,也有一些简易的红砖房和土砖房,自建房子大门上的门梁,都造成了二次灾害。

  空心砖作为一种新型环保墙体材料,是国家提倡使用的,在盈江2008年“8·21”地震、今年的“3·10”地震中,为何成祸首了呢?云南人防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张志强解释,空心砖不能作为承重墙,使用时必须改变结构形式,是作为钢筋混凝土非承重墙使用,是填充墙。“真正惹祸的,其实是结构形式,而非空心砖。”

  争议 空心砖还能用吗

  空心砖的质疑,并不只在“3·10”地震中出现。早在盈江2008年的“8·21”地震中,就有德宏本地媒体报道:“通过两天对受灾村社采访发现,这次5.9级地震导致盈江受灾严重最大原因是‘空心砖’建筑。”撰稿记者这次再次来到盈江采访,还感慨,为什么没有吸取教训呢?

  在盈江县,用空心水泥砖建造房子的现象非常普遍,这种砖,个头大、用量少、建房快,1.5元/块的价格并不贵。据介绍,这种砖每块有30斤,外形为长方体,中间空心,由水泥和沙子混合而成,在机械模具内经过震动后晒干成形。

  盈江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李文强说,国家近年来要求淘汰传统窑烧砖,推广免烧水泥砖,也就是这种空心砖。但该砖从配料到制作,再到最后晾晒,技术要求都比较严格,才能保证质量。可是在现实中,全天候全流程的监管难以实现,不少厂家偷工减料,造成质量隐患。

  拉勐村的村民冯桑石接受媒体采访时,感慨后悔当初建房子时,除了采用传统木结构外,还“随大流”用了砖砌墙。如今,砖砌墙全部倒塌殆尽,而整个木结构房屋毫发无伤。

  而省外另一家媒体报道称,连续3天,记者走访此次盈江地震中部分亡者事发现场后发现,超过50%的亡者死在空心砖房或空心砖墙壁之下。空心砖建成的简易房屋,不折不扣成为盈江防震“短板”。并称,盈江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尹安强告诉他们,此次地震后“禁止使用空心砖”有望成为盈江地方规定。

  专家 是结构形式惹的祸

  对此,云南人防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张志强说,空心砖替代红砖,是保护耕地,也是国家积极提倡的。但是空心砖为非承重墙,只能作为钢筋混凝土的填充墙使用。

  张志强表示,说到底是结构形式惹的祸,是设计房屋时,选材不对,将非承重墙材料用做了承重墙材料。“老百姓如果非要用这种材料建房,那就得盖低,加钢筋,加构造柱,加构造圈梁。”昆明一建筑工程师游先生说。

  建筑设计上出问题,李文强对此也有共识。但他表示,作为建设部门很难监管。

  措施 重建将强推抗震房

  一个共识,就是灾后重建,必须在盈江强推抗震房。

  李文强认为,在即将展开的重建工作中,建筑质量是一个必须克服的难题。

  尹安强说,2008年地震后,重建房中约有60%按标准建成了抗震房,这些抗震房在此次地震中受影响最小。尹安强表示,在下一步重建中,政府将全面强制推行抗震房建设。“不按统一抗震标准来建的,将采取不发放国家补助款等强制措施。”

  13日下午的新闻通报会上,盈江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周江萍也表示,已经商议对下一步恢复重建具体安排,由建设部门牵头来做。对于地震中暴露出的“空心砖”结构形式设计问题,他们会重点考虑,严格要求,民房按七级设防,让老百姓建得起,住得下,保安全。

  调查 是建筑结构有问题

  昨天中午,省墙体材料革新办公室副主任任明贵带队,由云南省建筑方面专家组成的调研组,来到灾区调查,并将调查结果报告国家发改委。

  在拉勐村,专家陈显明指着散落在地的空心砖告诉记者,“你看倒塌的砖80%都没有损坏,这说明砖本身的质量没有问题,关键是房屋的抗震构造措施是否达标。”陈显明说,无论用什么材料建造房子,必须要有合理的方式,将材料放到合适的位置,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在弄璋镇飞勐村贺哈村民小组,有一户没有倒塌但有开裂的空心砖简易房,陈显明特别分析。他说,首先是这个房子的地基打得牢实,青石做的基础大约有1.2米深,其二是屋顶轻,地震反应力就轻,没有力,墙体就不容易开裂。

  陪同前往的德宏州经委墙改办主任尹加林告诉记者,全州有45%的地方在使用空心砖建造房子,每一个砖出厂都有质量检测,质量不成问题,主要在构造。(谭江华)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姚培硕】
    ----- 国内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